首页 > 诗词 > 宋代 > 陈与义

春寒

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翻译

译文


二月的巴陵,几乎天天都刮风,料峭的春寒给园林的花木带来了灾难,叫人担心害怕!
娇嫩的海棠,毫不吝惜鲜红的花朵,独自在寒风冷雨中默默开放着。

注释


选自《简斋集》。陈与义(1090-1138),号简斋。宋代诗人。此诗写于高宗建炎三年(1129)二月。
巴陵:古郡名,今湖南岳阳市。
园公:诗人自注:“借居小园,遂自号园公。”
胭脂:一种红色颜料。也泛指红色。

参考资料:

1、赵祖堃等选注.宋诗三百首: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07.03:127

赏析

  这首绝句与其说是写春寒,不如说是咏海棠。说到咏海棠,自然忘不了苏轼的《海棠》诗:“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其实,这两首海棠诗都是借海棠写自己。苏轼笔下的海棠圣洁、幽寂,是他贬官黄州时的写照;陈与义笔下的海棠雅致孤高,是他流亡时的写照。

  这首诗的前两句是铺垫。“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联系到下文,不仅有风,而且有雨,春寒料峭中,日日风雨,凄冷无比。更何况诗人还流离失所、漂泊无依。由己及物,想到满园即将吐蕊发芽的花木,禁不住有些担心。“怯园公”此三字,道出了诗人心境:既怯花不发,又怯花发遭雨打。

  尽管有些心情,但孤寂的诗人还是希望寻觅到些许的安慰。当他看到园中海棠时,欣喜之情油然而生:“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宋祁词《锦缠道》曰:“海棠经雨胭脂透。”海棠经雨打风吹,像湿透的胭脂一样,会有所残败。但诗人眼中的海棠,却是那样的傲然不屈:“不惜”娇色、“独立”风雨。花木不会有什么情感,有情的只是诗人,诗人“情眼观物”,便万物皆有情了。此时的海棠不再是海棠,而是诗人的化身——风流,雅致,却还有孤傲的品格。

  此诗作者开海棠喻己之风,以海棠幽寂喻自己贬官遭际。而陈简斋笔下的海棠雅致孤高,不仅风致,更具品格,正是他流亡时的写照。诗人将自己的风骨、品格融入对海棠的描写中,使这首诗成为咏物诗的上乘之作。联系到“靖康之难”后大多北方的宋人被迫漂泊他乡,这首诗也就获得了超越个人情怀的普遍品格。

参考资料:

1、乐云,黄鸣主编.中华诗文鉴赏典丛 唐宋诗鉴赏辞典:崇文书局,长江出版传媒,2015.08:593

陈与义

[宋代]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宋代河南洛阳人(现在属河南)。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同时也工于填词。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尤近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著有《简斋集》。陈与义的诗文(597篇)

随机看看

依韵和欧阳永叔秋怀拟孟郊体见寄二首

我居西北地,秋无东南风。
木脱不塞望,高台空九重。
音尘安可得,鸿鴈鸣霜中。
日看紫苔生,乃见三经穷。
一闻离骚篇,写尽楚客胸。
胸怀如宝匣,夜夜吼生铜。

贺新郎 客招赏藤花以事不赴用前韵

红瘦三吴野。有风须、虬蟠虎卧,紫茸飘下。窜入名园无姿媚,自许苍松可嫁。

看百尺、深轩如画。合向山中高眠去,又抽梢、斜罥王孙马。

缭绕意,最难写。

吉州李伯高会判送盐{虫截}子鱼比海味之珍者

每思乡味必流涎,一物何能到我前。
怒奋两螯眸炯炯,饱吞三印腹便便。
形模突出盐池底,风味横生海峤边。
合为莼鲈动归兴,久抛东浦钓鱼船。

冀城北原作

野色何莽苍,秋声亦萧疏。风吹黄埃起,落日驱征车。
何代此开国,封疆百里馀。古今不相待,朝市无常居。
昔人城邑中,今变为丘墟。昔人墓田中,今化为里闾。
废兴相催迫,日月互居诸。世变无遗风,焉能知其初。
行人千载后,怀古空踌躇。

清商怨

黄花丹叶绀草。染恨西园晓。梦度秦楼,孤鸿云影倒。
连环旧约忘了。应记□、绿珠娇小。莫翦回文,玉关人未老。

栽松二首

小松未盈尺,心爱手自移。苍然涧底色,云湿烟霏霏。
栽植我年晚,长成君性迟。如何过四十,种此数寸枝。
得见成阴否,人生七十稀。
爱君抱晚节,怜君含直文。欲得朝朝见,阶前故种君。
知君死则已,不死会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