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 > 宋代 > 黄庭坚

鄂州南楼书事

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
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楼一味凉。

翻译

译文


站在南楼上倚着栏杆向四周望去,只见山光、水色连在一起,辽阔的水面上菱角、荷花盛开,飘来阵阵香气。
清风明月没有人看管自由自在,月光融入清风从南面吹来,使人感到一片凉爽和惬意。

注释


鄂(è)州:在今湖北省武汉、黄石一带。南楼:在武昌蛇山顶。
四顾:向四周望去。山光、水光:山色、水色。
凭栏:靠着栏杆。十里:形容水面辽阔。芰(jì):菱角。
并:合并在一起。一味凉:一片凉意。

参考资料:

1、包和平编著.书画千家诗: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11:第283页

赏析

  这首诗描写的是夏夜登楼眺望的情景。“明月”在诗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因为有朗朗的明月,才能在朦胧中看到难以区别的山水一色的景象,才知道闻见的花香是十里芰荷散发的芬芳。特别妙的是诗的后两句,本来只有清风送爽,可是因为皎洁的月光,它那么柔和、恬静,所以诗人觉得清风带着月光,月光就像清风,它们融合在一起送来了凉爽和舒适。

  欣赏这首小诗,读者很容易忘记自身的处境,仿佛自己也登上南楼来乘凉了。这样的感觉是这样来的。先从外界景象来看:四外山水落石出,十里芰荷 ,楼头清风,空中明月,远方近处,天上地下,以南楼为中心,构成一个高远、清空、富有立体感的艺术境界。再从自身感受来说:山光、水光、月光,是眼睛的视觉所感到的;芰花、荷花的香气,是鼻子的嗅觉所感到的;清风——夜凉,是皮肤的触觉以及耳朵的听觉听感到的;而“南楼一味凉”的“味”字,还隐含着口舌的味觉在起作用,好像在那里细细地美美地品尝一般。总之,读者的眼睛、鼻子、耳朵、口舌、皮肤种种器官司的视觉、嗅觉、听觉、味觉、触觉种种功能,统统被调动起来,集中起来,共同参与对这南楼夜景的感觉、领略、体验。此景此情,令人生出如临其境的感受,成了自然而然的事。这便是作品的艺术魅力,诗人的艺术追求了。

  黄庭坚一生,道路崎岖坎坷,由于遭受人陷害中伤,曾贬官司蜀中六年之久;召回才几个月,又被罢官司来武昌闲居。当夜纳凉南楼,眼见明月清风,无拘无束,各行其是,想到自己每欲有所作为,却是动辄得罪,怅恨之情,于是潜滋暗长。“清风明月无人管”,正是诗人这种心绪的自然流露。

黄庭坚

[宋代]
黄庭坚(1045.8.9-1105.5.24),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著有《山谷词》,且黄庭坚书法亦能独树一格,为“宋四家”之一。黄庭坚的诗文(2432篇)

随机看看

浪淘沙 春闺

柳叶淡如烟。柳絮如棉。黄莺紫燕共缠绵。一片飞花斜日里,红过秋千。

问喘词

少阳用事春犹浅,道傍死人春不管,丞相停车问牛喘。
君不见陈平辩,周勃免,谁曾问春浅深牛近远。

秦楼月

斜阳暮。西风落叶关山路。关山路。归鸿巢燕,笑人来去。我歌一曲君听取。人生聚散如今古。如今古。湘江秋水,渭川春树。

满江红(雨花台用前韵)

玛璃冈头,左酾酒、右持螯食。怀旧处,磨东冶剑,弄清溪笛。望里尚嫌山是障,醉中要卷江无滴。这一堆、心事总成灰,苍波客。
叹俯仰,成今昔。愁易揽,欢难觅。正平芜远树,落霞残日。自笑频招猿鹤怨,相期早混渔樵迹。把是非、得失与荣枯,虚空掷。

中秋夜听歌联句

此夕来奔月,何时去上天。 ——崔备
云鬟方自照,玉腕更呈鲜。 ——裴度
燕婉人间意,飘飖物外缘。 ——柳公绰
诗裁明月扇,歌索想夫怜。 ——武元衡
暗染荀香久,长随楚梦偏。 ——卢放
会当来彩凤。仿佛逐神仙。 ——卢士玫

题张山人适乐圃林馆(二首)

一轩开小圃,近水更悠然。
杏栋萦花雾,芸窗宿篆烟。
竹藏鸠子晡,苔衬鹤雏遥。
此地多风景,幽深似辋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