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 > 宋代 > 李清照

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翻译

译文


活着就要当人中的俊杰,死了也要做鬼中的英雄。
人们到现在还思念项羽,只因他不肯偷生回江东。

注释


人杰:人中的豪杰。汉高祖曾称赞开国功臣张良、萧何、韩信是“人杰”。
鬼雄:鬼中的英雄。
项羽:秦末时自立为西楚霸王,与刘邦争夺天下,在垓下之战中,兵败自杀。
江东:项羽当初随叔父项梁起兵的地方。

参考资料:

1、周一贯 李子山.小学生必读古诗词80首.杭州市: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12年:197页 2、李承林.中华文典 中华句典大全集.北京市: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57页

赏析

  这首诗起笔落处,端正凝重,力透人胸臆,直指人脊骨。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不是几个字的精致组合,不是几个词的巧妙润色;是一种精髓的凝练,是一种气魄的承载,是一种所向无惧的人生姿态。那种凛然风骨,浩然正气,充斥天地之间,直令鬼神徒然变色。“当作”之所“亦为”,一个女子啊!纤弱无骨之手,娇柔无力之躯,演绎之柔美,绕指缠心,凄切入骨,细腻感人无以复加。透过她一贯的文笔风格,在她以“婉约派之宗”而著称文坛的光环映彻下。笔端劲力突起,笔锋刚劲显现时,这份刚韧之坚,气势之大,敢问世间须眉几人可以匹敌?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女诗人追思那个叫项羽的楚霸枭雄,追随项羽的精神和气节,痛恨宋朝当权者苟且偷安的时政。都说退一步海阔天空。仅一河之遥,却是生死之界,仅一念之间,却是存亡之抉。项羽,为了无愧于英雄名节,无愧七尺男儿之身,无愧江东父老所托,以死相报。“不肯”!不是“不能”、不是“不想”、不是“不愿”、不是“不去”。一个“不肯”笔来神韵,强过鬼斧神工,高过天地造化。一种“可杀不可辱”、“死不惧而辱不受”的英雄豪气,漫染纸面,力透纸背,令人叫绝称奇而无复任何言语!

  这首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做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苟且偷生。因此,诗人想起了项羽。项羽突围到乌江,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整旗鼓。项羽自己觉得无脸见江东父老,便回身苦战,杀死敌兵数百,然后自刎。诗人鞭挞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借古讽今,正气凛然。全诗仅二十个字,连用了三个典故,但无堆砌之弊,因为这都是诗人的心声。如此慷慨雄健、掷地有声的诗篇,出自女性之手,实在是压倒须眉了。

参考资料:

1、徐昭武 杨培晶.小学古诗词背育篇目译释与赏析大全.长春市: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年:91页 2、陈祖美编.李清照作品赏析集:巴蜀书社,1992年版

创作背景

  公元1127年(靖康二年),金兵入侵中原,掳走徽、钦二帝,赵宋王朝被迫南逃。李清照之夫赵明诚出任建康知府。后城中爆发叛乱,赵明诚不思平叛,反而临阵脱逃。李清照为国为夫感到耻辱,在路过乌江时,有感于项羽的悲壮,创作此诗。

参考资料:

1、李承林.中华文典 中华句典大全集.北京市: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57页

李清照

[宋代]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李清照的诗文(103篇)

更多

秋郊

湖山萦宿襟,危眺偶一豁。叶脱峭峰见,烟霁平野阔。

下马遵石堤,废碣藓可掇。昔人来歌地,历历增惨怛。

事去朝露空,安辨穷与达。吾侪际清朝,复此谢轇轕。

岚光舞宫宠,风物疗文渴。坐对古今变,万类等毫末。

犹思勤钟鼎,一继伊与葛。

秀亭秋怀十五首

老怀幸无事,何用知秋风。
团团乌桕树,一叶垂殷红。
为此有所感,长吟敲虚空。
城市了在目,心隔云万里。
燕席鼓吹急,游骑呵殿雄。
亦各适尔适,扰扰尘堁。
焉知天地外,有此颓然翁。

次仲舅韵寄拙庵

莫把坐忘成坐驰,归来须是识真归。
壶筹投尽无人拾,澹坐藤床风掩扉。

暮春有感 其二

春到芜菁事已非,杜鹃看又唤春归。幽香一点无寻处,燕蹴飞红染客衣。

题临清书台图

小溪春涨没沙汀,竹树连云荫草亭。轻染麦光临碧落,细研鹅绿写黄庭。

芸香散帙秋熏蠹,松火明窗夜读经。好似瑶山西崦下,诸峰相对玉为屏。

九日亭

危顶裁成九日亭,蓬瀛透出海峰青。
满前细菊浮樽酒,四雇凝云簇画屏。
月为情多良夜至,人贪景胜醉魂醒。
风流令尹江山主,此乐同民德已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