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 > 宋代 > 司马光

司马光的诗文(1408首)5/57页

形式:

和昌言官舍十题·蜀葵

白若缯初断,红如颜谷酡。
坐疑仙驾严,幢节纷骈罗。
物性有常妍,人情轻所多。
菖蒲傥日秀,弃掷不吾过。

和君贶清明与上已同日鉴定舟洛川十韵

繁华两佳节,邂逅适同时。
雅俗共为乐,风光如有期。
晓烟新里巷,春服满津涯。
已散汉宫烛,仍浮洛水卮。
占花分设席,爱柳就张帷。
华毂争门出,轻帘夹路垂。
三川云锦烂,四座玉山欹。
叠鼓传遥吹,轻桡破直漪。
清谈何衮衮,和气益熙熙。
相见周南俗,当年播逸诗。

和君贶清明与上巳同日泛舟洛川十韵

繁华两佳节,邂逅适同时。雅俗共为乐,风光如有期。

晓烟新里巷,春服满津涯。已散汉宫烛,仍浮洛水卮。

占花分设席,爱柳就张帷。华毂争门去,轻帘夹路垂。

三川云锦烂,四座玉山攲。叠鼓传遥吹,轻桡破直漪。

清谈何衮衮,和气益熙熙。想见周南俗,当年播逸诗。

安之朝议哀辞二首

场屋推声价,朝绅仰典刑。
朱衣老卿列,白首峦亲庭。
舟壑一朝失,泉台万古扃。
音容宛在目,争免涕飘零。

华严真师以诗见贶聊成二章纪其趣尚

知足随缘处处安,一身温饱不为难。
禅房窄小缠容榻,此外从它世界宽。

华严真师以诗见贶聊成二章纪其趣尚

素发青眸七十余,未尝游学只安居。
旁无几杖身轻健,应为心闲得自如。

安之朝议哀辞二首 其一

场屋推声价,朝绅仰典型。朱衣老卿列,白首恋亲庭。

舟壑一朝失,泉台万古扃。音容宛在目,争免净飘零。

安之令子河阳官舍作蛙乐轩安之有诗寄题辄敢

鼓吹娱俗耳,蛙鸣惬雅怀。
最宜凉雨歇,更与晚风偕。
骥子方长鹜,云衢偶未谐。
功名当努力,留此遗吾侪。

安之朝议哀辞二首

乐易春阳暖,孤高秋气清。
老惟知自适,贫不问为生。
京兆开阡陌,延陵题墓茔。
何如帝师笔,纯孝纪名卿。

酬邵尧夫见示安乐窝中打乖吟

安东窝中自在身,犹嫌名字落红尘。
醉吟终日不知老,经史满堂谁道贫。
长掩柴荆避寒暑,只将花卉记冬春。
料非闲处找乖客,乃是清朝避世人。

八朋七日省真苦雨三首

夜色板阴重,雨声官舍寒。
野农安敢问,环堵未能完。
尽日流云度,何时大块乾。
正愁开霁晚,霜雾满江栏。

八朋七日省真苦雨三首

怅望中秋月,於今已上弦。
明生圭样小,影露桂华偏。
幽恩邈难致,浮云去不还。
何当出阴翳,清澈照中天。

八朋七日省真苦雨三首

菊蕊如排粟,青青见叶心。
未尝窥白日,何以散黄金。
欹侧疏篱短,绵延墁草深。
寒蛩尔何与,终夕亦悲吟。

八月十七日夜省直纪事呈同舍

穷秋直省舍,大雨吁可畏。
九河翻层空,入夜愈恣睢。
置床东壁根,时有涂塈坠。
飒飒势将摧,怵惕不成寐。
中宵抱衾立,呼烛久方至。
徒之近西偏,裯帐不能备。
飞蚊胡不仁,忍此加啄噬。
避烦只深藏,悒悒面蒙被。
须臾漏转剧,枕褥亦沾渍。
虽起欲何之,室中无燥地。
展转遂达旦,耿耿负忧悸。
因思闾井民,糊口仰执技。
束手已连旬,妻儿日憔悴。
囊钱与盎米,薪木同时匮。
败衣不足準,搏手坐相视。
予今幸已多,敢不自知愧。
无谋忝肉食,念尔但增欷。

八月十王日夜宿南园怀群贶

昔公在少师,未尝弃嘉节。
今宵秋半分,空羡西园月。
天色湛澄清,风声冷骚屑。
笑言不可亲,引领望金阙。
赖有箧中诗,端居数披阅。

八月十六日过天街怀景仁

秋潦收四野,晴云无一斑。
忽惊龙六缺,远见鸣皋山。
凉飚入毛发,颢气清心颜。
悠然念吾友,逍遥城阙间。
思陪篮舆尾,共此登临闲。

八月十五日夜寄友人

故人音信绝,对月动相思。清露滴红叶,此怀当告谁。

秋风广陵郭,正是望涛时。

八月十五日夜陪留守宣徽登西楼值雨待月久不见

经岁侍佳节,无如阴霭何。果然时雨足,安用月华多。

未免银缸进,空闻玉漏过。庾公兴不浅,久为驻鸣珂。

八月五夜省直

大火已西落,温风犹袭人。
留连惜纨扇,散诞脱纱巾。
蟾影夜色浅,蛩声秋意新。
图书足自适,何物更关身。

八月十五日夜宿南园怀王君贶

昔公在洛师,未尝弃嘉节。今宵秋半分,空羡西园月。

天色湛澄清,风声冷骚屑。笑言不可亲,引领望金阙。

赖有箧中诗,端居数披阅。

八月十五夜陪遛守宣徽登西楼值雨待月久不见

经岁待佳节,无如阴霭何。
果然时雨足,安用月华多。
未免银红进,空闻玉漏过。
庾公兴不浅,久为驻鸣珂。

和子华应天院行香归过洛川

印节传呼洛北还,府庭无论不妨闲。
度桥寒色侵春服,按辔晴光露晓山。
香穗徘徊凝广殿,花篮繁会满通闤。
自知白雪高难和,忍愧谁能寄我颜。

别一章改韵同五诗呈尧夫

家虽在城阙,萧瑟似山阿。
远去名利窟,自称安乐窝。
云归白石洞,鹤立碧松柯。
得丧非吾事,何须更寤歌。

赠邵尧夫

家虽在城阙,萧瑟似荒郊。
远去名利窟,自称安乐巢。
云归白石洞,鹤立碧松梢。
得丧非吾事,何须更解嘲。

和潞公行及白马寺得留守相公书云名园例惜好

云汉成章湛露晞,都门宴饯羽觞飞。
谢安不复东山去,争似阿衡得谢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