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 > 宋代 > 苏轼

琴诗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分类标签:美学哲理

注释

译文


如果琴上有声音,放在箱中为何不响;
那如果声音是从手指上发出,为什么人们不在手指上听呢?

注释


若:如果。
何:为何。

赏析

  唐朝的韦应物写了一首《听嘉陵江水声寄深上人》:“凿岩泄奔湍,称古神禹迹。夜喧山门店,独宿不安席。水性自云静,石中本无声。如何两相激,雷转空山惊?贻之道门旧,了此物我情。”这位作家对水石之间关系的疑惑与领悟,亦同于苏轼之于琴指。这其实是个高深的哲学问题,因为在佛教看来,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成,事物与事物之间只是由于发生了联系,才得以存在。即如所谓“四大”,《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五说:“譬如机关由业转,地火水风共成身。随彼因缘招异果,一在一处相违害,如四毒蛇具一箧。”《圆觉经》说:“恒在此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楞严经》曾对什么是“浊”有一段阐发:“譬如清水,清洁本然,即彼尘土灰沙之伦,本质留碍,二体法尔,性不相循。有世间人取彼土尘,投于净水,土失留碍,水亡清洁,容貌汩然,名之为浊。”也就是说,“浊”是尘土和清水发生了作用而形成的。另一段论述说得更为明确:“譬如琴瑟、箜篌、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苏轼的诗简直就是这段话的形象化。

  从字面上看是说,如果说琴可以自己发声,那么为什么把它放在盒子里就没了乐声?如果说声音是由手指头发出的,那么为什么不能凑过耳朵靠近指头直接听到乐声呢?

  苏轼在这首诗中思考是:琴是如何发出声音的?根据科学依据可知,其实,琴能演奏出优美的音乐,这不光需要靠琴,还要靠人的指头弹动、敲击钢丝 ,产生振动发出,人的手指和琴同时存在是发出琴音的物质基础,只有两者相辅相成,才能奏出优美的音乐。

  由于钢丝的粗细不同,所以按不同的键,木槌就会敲击相应的钢, 发出不同的声音。

  从禅理方面来说,诗人以琴声来解说禅理。诗人通过设问的方式,巧妙而形象地说明了是琴与指的结合,才产生了精美的琴声。一方面,不论是从单纯的琴来说,还是单纯的指来说,其都是一种客观存在,有其在就能发出琴声来,这就是“有”;但琴与指都是无法独自产生出美妙音乐来的,这就是“无”;另一方面,精妙绝伦的琴声却又是的的确确从琴和手指上发出来的,琴声是潜存于琴与指上的,这就是“有”。缺少了琴与指中的任何一个,也不能发出优美的琴身来,这又是“无”。正是这种“无中生有”、“有来自无”、“有无相生”、“有无结合”才会产生美妙无比的琴声来,从而揭示了“有”与“无”结合、“有”“无”统一才能生成万物的普遍道理。须知,琴声潜在于琴上,要靠指头点拨,即靠“有”的推动才能发出声来,但光有指头也无济于事,“有”必依赖“无”即潜在于琴身的音才可生出声。总之,有无相生是万物生成之本。

  该诗哲理性很强,富有禅机。佛教视有为无,视生为灭,追求无声无形不生不减,音乐的真实即虚无,所以音乐无所谓真实与否,要以“谐无声之乐,以自得为和”、“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通过内心的感受而自得、反悟禅道。《题沈君琴》否定了琴、指两者和音乐之声的关系,其思想和《楞言经》“声无既无灭,声有亦非生,生灭两圆离,是则常真实”相通。

苏轼

[宋代]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苏轼的诗文(3096篇)

猜你喜欢

庚戌元日

旧日屠苏饮最先,而今追想尚依然。
故人对酒且千里,春色惊心又一年。
习俗天涯同爆竹,风光塞外只寒烟。
残年无复功名望,志在苏君二顷田。

观澜阁为罗长卿题

赣水出而激,交流虎城背。崎岖三百里,方脱滩石碍。

滔滔遂北之,远与西江会。扬澜在其北,拗怒两崖隘。

春天云气裂,拍岸山石碎。老蛟千丈强,擘水见光怪。

水初无定形,因势生万态。出石未入江,其间幸平快。

公家起高阁,下瞰铺练带。天光迷上下,山影分向背。

鱼行吹细浪,鹭下点晴黛。气象日夕佳,无一可拣汰。

独怜风动地,万窍杂号噫。虽微江涛壮,波山亦高大。

取名遂以此,用意知有在。西江天设险,雄绝难摹缋。

赖有醉翁词,卓伟盖当代。神清鸾鹤远,故里江山在。

后来挥翰手,顾岂易追配。因公索题诗,愧汗若方颒。

盛意难虚辱,轻作恐终悔。以兹进退间,捉笔久不黴。

牢辞既不获,聊复书梗概。圣言如大川,到海无边界。

百家或可观,时雨集沟浍。其馀复细琐,仅若坳浮芥。

学道当何从,于此贵不昧。如子识鉴高,终不钓滩濑。

定同昌黎公,去饱鲸鱼鲙。

夜宿曾氏馆赋赠子元子硕昆季

袅袅丛兰秀,娟娟双凤雏。馨香元是早,毛羽固应殊。

夕雨沾书帙,春风散酒壶。承家仍好客,于我惜欢娱。

杂曲歌辞·浪淘沙

一泊沙来一泊去,一重浪灭一重生。
相搅相淘无歇日,会交山海一时平。
白浪茫茫与海连,平沙浩浩四无边。
暮去朝来淘不住,遂令东海变桑田。
青草湖中万里程,黄梅雨里一人行。
愁见滩头夜泊处,风翻暗浪打船声。
借问江湖与海水,何似君情与妾心。
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觉海非深。
海底飞尘终有日,山头化石岂无时。
谁道小郎抛小妇,船头一去没回期。
随波逐浪到天涯,迁客生还有几家。
却到帝乡重富贵,请君莫忘浪淘沙。

穫稻用分秧韵

负郭园池带宅田,老晴天气太平年。穫来黍稻丛高廪,散出牛羊满近川。

饙启甑山腾雾霭,蚁香醅瓮起沦涟。斜阳一枕西窗梦,纵有丹青不与传。

擬卢仝诗

门前飞杨花,屋后恶水鸣青蛙。
案上两卷书,尧典与舜典,
留与添丁作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