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 > 宋代 > 杨朴

七夕

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分类标签:七夕节

翻译

译文


如果织女不是见到牛郎她会怎么样?我愿意与织女共同弄梭织布。
期盼年年岁岁这样度过,其实在人间这样的事又是何其的多?只不过是没有发生在我身上罢了。

注释


七夕:节日名。夏历七月初七的晚上。古代神话,七夕牛朗织女在天河相会。
未会:不明白,不理解。
不道:岂不知道。

赏析

  唐诗主情,宋诗主理。宋的这种主理的诗,对那些喜好唐诗的人来说,常有味同嚼蜡之感。但诗如能用简捷的句子,深刻地表达一种哲理,也不能不说有其特殊的妙趣。杨朴的这首《七夕》,就是具有这种妙趣的哲理诗。

  诗的作者从牛郎、织女七夕踏鹊桥相会的神话传说发端,别出新裁,表达了作者独到而又深刻的见解。“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前两句设问:弄不懂牛郎到底打的什么主意,是怎么想的,非得邀天上的仙女来织满天的锦绣云霞。这里的“须”字,是一种怀疑和否定,从正面来解释,就是没有必要来邀请织女作这一切。这两句来得非常奇,出人意料,因为很多人把把牛郎织女的神话作为美妙的故事来接受,对其中所包含的意义从未提出过质疑。以为神胜过人,天上的仙女自然比人间的一切都要聪明许多。但诗人却对此表示怀疑。前两句的这种怀疑只涉及到神话故事本身,但这已足以造成悬念。这两句为诗的末联所发的奇论,做了有力的铺垫。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己多”。这两句是说:每年人们都要在七月七日晚上向天上的织女乞求赐予刺绣、纺织等的聪慧、智巧,但实际上,人间的智巧己经是很多了,多得有点可怕。诗人在这里并非是在赞扬人间的机巧,而是来了一个大转弯,诗人此时想起的不仅仅是人间创造幸福的巧智,还有行恶的智巧:有巧取牵夺,互相倾轧,以及繁复、杂多而又绞尽脑汁的勾心斗角。诗人赋予末一行诗中的“巧”的含义已经不同于第三行诗中“巧”的含义。恰是这种新的含义,不无道理,但又非常出人料想地拓宽了诗思的领域,这就便诗的情思和哲理向更深处开掘,一使诗具有了横空出世、奇崛诡辩之美。当人间充分运用他的机巧来进行勾心斗角的时候,要邀织女来已无意义。从四句诗的整体和诗情的深入来看,诗人的愤世嫉俗之情表现得很是恰当、巧妙、深刻。

  杨朴在那样一个时代有这样一种思想和见识是很深刻的,加之诗语简练、晓白、朴实,就使诗思凝重、洗练,富有趣味。

参考资料:

1、沈祥源.千家诗助读: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62 2、贾三强.千家诗新绎: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125-126 3、蒙万夫.千家诗鉴赏辞典: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97-98

杨朴

[宋代]
杨朴(921~1003)北宋布衣诗人。字契元(一作玄或先),自号东里野民。杨朴的诗文(8篇)

随机看看

淡黄柳 新柳

回黄转绿。谁透春消息。入画纤眉舒未得。幸语行人莫折。

留与千门作寒食。

观小儿瓮戏

五岁小儿初学涉,绝艺亦知天所赋。
想见九牛可倒曳,已堪赤手擒猛虎。
向来瓮戏真伟观,傥非目击嗤浪语。
器小犹须百斤重,兵以壮夫端恐仆。
笑谈牛取两足上,电转风旋疾如许。
便令百试百不失,父兄从傍亦矜诩。
市人骇叹俱失声,我自平生未曾睹。
武阳盛气盖全燕,寄区狡谋踣二虏。
论年固已一倍长,此儿谁肯哙等伍。
虎变鹰扬看异时,经营一饱常细事。
世人禀赋有特异,常理未可求其故。
相秦童子才毁齿,说项郎君方断乳。
拜归怀中笑橘堕,群戏道傍知李苦。
登门已解叙通家,对客颇能嗔字父。
劾鼠狱词老吏服,汗简清规乃翁沮。
卓识有此更惊人,彼以力称吾未与。
行行三十成何事,但耗太仓如雀鼠。
怃然自笔仍自怜,强说功名在迟暮。
人言速成当不久,如我定应千万寿。

晓发齐州道中二首 其一

东州几日倦征轩,千骑骖驔白草原。雁入寒云惊晓角,鸡鸣苍海浴朝暾。

国恩未报身先老,客思无憀岁已昏。谁得平时为郡乐,自怜痟渴马文园。

望雨

秋杪阳光炽苦焚,了无阴翳彻朝曛。
天公有意怜行役,乞与空中一片云。

至正三年癸未冬辜月廿六日,贞居由荆溪过林下,留旬有三日,为写云林萧散图,并赋长句书其上留别

人间契阔六年馀,清夜迎船过隐居。寒日当阶散霜雪,疏篁绕壁韵笙竽。

烧香遂入维摩室,振席闲研老氏书。久识先生有仙骨,莫年服食转清虚。

岳麓书院纪事 其三

四壁晴岚护讲堂,璇题照耀影煇煌。人瞻至圣衣冠肃,地托名儒草木香。

马氏纱帷春霭霭,唐家玉笋秀行行。宛然触我前尘梦,礼佛横经迄未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