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 > 宋代 > 杨万里

杨万里的诗文(4713首)171/189页

形式:

谢余处恭送七夕酒、果蜜食化生儿二首

新酿秦淮鸭绿坳,旋熬粔籹蜜蜂巢。
来禽农抹日半脸,水藕初凝雪一梢。
岂有天孙千度嫁,枉同河鼓两相嘲。
渠侬有巧真堪乞,不债蛛丝罥果肴。

谢蜀师刘仲洪尚书龙学遣骑诒书之惠

紫衣军将打门来,云锦书从锦水回。
个是国西天一柱,早归斗下位三能。
致身将相黑头在,怜我渔樵青眼开。
旧日雪山寒刮骨,秪今移取上春台。

憩冷水村,道傍榴花初开

蒨罗绉薄剪薰风,已自花明蒂亦同。
不肯染时轻著色,却将密绿护深红。

谢余处恭送七夕酒、果蜜食化生儿二首

踉蹡儿孙忽满庭,折荷骑竹臂春莺。
巧楼後夜邀牛女,留钥今朝送化生。
节物催人教老去,壶觞拜赐喜先倾。
醉眠管得银河鹊,天上皈来打六更。

谢赵茂甫惠浙曹中笔蜀越薄牋二首

公子平生无长物,儿研生涯敌玉冰。
二妙端能并送似,便呼毛颖试溪藤。

谢皇太子三月十九日召晏荣观堂,颁赐金杯襭

春草池塘太液旁,水精宫殿牡丹香。
惭非绮里攀鸿翼,也侍承华宴凤庄。
玉唾银钩看落笔,绣袍金碗拜盈箱。
迎门儿女牵衣袖,搜得随侯与夜光。

酌惠山泉瀹茶

锡作诸峰玉一涓,曲生堪酿茗堪煎。诗人浪语元无据,却道人间第二泉。

谢江东耿漕曼老寄书并与沈侍郎唱和诗谢诒书

碧落侍郎金作句,瀛州学士玉为章。
两公唱和君知麽,个是安期却老方。

谢赵茂甫惠浙曹中笔蜀越薄牋二首

百楮先生十免炎,心知奇绝敢言贪。
诗无好语书仍俗,喜气多多抵得惭。

谢江东耿漕曼老寄书并与沈侍郎唱和诗谢诒书

朱雀桥边旧使星,五年再照大江明。
端能记忆诚斋叟,千里书来访死生。

憩冷水村道傍榴花初开

茜罗绉薄剪薰风,已自花明蒂亦同。不肯染时轻著色,却将密绿护深红。

谢赵茂甫惠浙曹中笔蜀越薄笺二首 其二

百楮先生十兔尖,心知奇绝敢言贪。诗无好语书仍俗,喜气多多抵得惭。

谢潭师余处恭左相遣骑惠书送酒三首

鹊语灯花两太谩,三朝五夜强相驩。
打门军将还惊枕,破屋山人起著冠。
知巳书从天上落,焚香手把月中看。
少陵泛爱虚名句,羡杀寒儒眼不寒。

雪小霁,顺风过谢阳湖

都梁三日雪没屋,小船行水如行陆。
山阳一朝帆遇风,大船行水如行空。
昨来牵天冻得泣,买芦燎衣芦自湿。
朝来牵夫皆上船,收缆脱巾篷底眠。
楼船忽然生两翼,横飞直过阳侯国。
千村一抹片子时,四岸人家眼中失。
似闻咫尺是杨州,更数宝应兼高邮。
青天万里当径度,不堪回首都梁路。

谢永新大夫杨叔袼惠诗

今代吾家後子云,新诗也解乞陈人。
银河波浪痕痕玉,花县风光字字春。
大胜十年灯火读,更无半点簿书尘。
鹗章塞得公车破,便合留渠立紫宸。

谢张功父送近诗集

十年不梦软红尘,恼乱闲心得我嗔。
两夜连翻约斋集,双明再见帝城春。
莺花世界输公等,泉石膏盲叹病身。
近代风骚四诗将,非君摩垒更何人。

已过胥口将近钓台

睡起衣襟乱,头巾百摺痕。
帆端风色紧,船底水声喧。
胥口冤余浪,严滩钓处村。
因行还访古,故老莫能言。

谢张功父送牡丹

病眼看书痛不胜,洛花千朵唤双明。
浅红酽紫各新样,雪白鹅黄非旧名。
台举精神微雨过,留连消息嫩寒生。
蜡封水养松窗底,未似琱栏倚半醒。

谢潭师余处恭左相遣骑惠书送酒三首

相思命驾竟成休,投老寒盟岂自由。
雪後风涛难访戴,山间生死总依刘。
烦公赤手回青昊,容我清溪弄白鸥。
稚子尚堪驱使在,门阑桃李未应秋。

谢王恭父赠梁杲墨

君不见蜀人文字天下工,前有相如後杨雄。
君不见蜀人乌丸天下妙,前有蒲韶後梁杲。
初得梁墨黐摹糊,老夫道渠不及蒲。
蓬山藏室王校书,笑我未识真玄菟。
两圭水苍笏,双团点漆壁。
一并赠老夫,此意已金石。
洮州绿玉试松花,星潭黑云走风沙。
龙蛇起陆鹰入骨,却愁雷电夺神物。

谢潭师余处恭左相遣骑惠书送酒三首

小烦上相领元戎,潭府千年一日雄。
镜样洞庭那得浪,身为天柱不须峰。
子房富贵云相似,中立安危国与同。
帝恐我公招不出,那时虚左到今冬。

新除广东常平之节感恩书怀

巳愧双旌古晋陵,更堪一节古羊城。
偶逢旧治年频熟,忽署新衔手尚生。
山与君恩谁是重?身如秋叶不胜轻。
向来百链今绕指,一寸丹心白日明。

新寒

寒力欺谁得?知侬典却衣。
暮禽差慰眼,不作一行归。

新酒歌

酸酒齑汤犹可尝,甜酒蜜汁不可当。老夫出奇酿二缸,生民以来无杜康。

桂子香,清无底。此米不是云安米,此水祗是建邺水。

瓮头一日绕数巡,自候酒熟不倩人。松槽葛囊才上榨,老夫脱帽先尝新。

初愁酒带官壶味,一杯径到天地外。忽然玉山倒瓮边,只觉剑铓割肠里。

度撰酒法不是侬,此法来自太虚中。酒经一卷偶拾得,一洗万古甜酒空。

酒徒若要尝侬酒,先挽天河濯渠手。却来举杯一中之,换君仙骨君不知。

新凉感兴

初退生衣进熟衣,新凉只与睡相宜。
草争人迹微疏处,荷怯秋风欲动时。
又是一年将过眼,如何两鬓不成丝。
中元节後新来懒,草册才抄第二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