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 > 宋代 > 赵鼎

寒食

寂寂柴门村落里,也教插柳记年华。
禁烟不到粤人国,上冢亦携庞老家。
汉寝唐陵无麦饭,山溪野径有梨花。
一樽径籍青苔卧,莫管城头奏暮笳。

注释

译文


即使冷冷清清开着几扇柴门的村落里,也还是要插几根杨柳枝条,标志出每年的节令。寒食的传统虽然没有传到遥远的广东,但清明上坟奠祭祖先的礼仪还是和中原一样。时至今日,汉唐两代的王陵巨冢,已经没有人前去祭祀;而山边溪间的小路上仍生长着许多梨花。世代更替,非人力所能左右,不如喝上他一杯醉卧在青苔上,莫管关城门的号角声是否响起来。

注释


寒食:节令名,清明前一天(一说清明前两天)。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事,以介子推抱木焚死,就定于是日禁火寒食。
庞老家:指庞德公一家。庞德公,东汉襄阳人,隐居在岘山种田。荆州刺史刘表几次邀他出来做官,他拒绝了,带领全家到鹿门山中采药。后来另一个隐士司马徽来看他,正碰上他上坟扫墓归来。此泛指一般平民百姓全家上坟事。

赏析

  诗中的“粤人国”,本指广东,因秦末赵佗曾建南越国,封为南越王。赵鼎曾被贬至潮州,因此此处“粤人国”应指潮州。赵鼎在潮州五年,即绍兴十至十四年(1140-1144),至潮州时是绍兴十年闰六月,故此诗应为绍兴十一年至十四年期间所写。

  此诗虽题为《寒食》,但写的是从寒食到清明。前两联写的是当时民间风俗。南宋周密《武林旧事》卷三《祭扫》记其时江南风俗:“清明前三日为寒食节,都成人家皆插柳满檐,虽小坊曲幽,亦青青可爱。……从人家上冢者……南北两山之间,车马纷然,而野冢者尤多”从此诗可得知,南宋时潮州民间在寒食节也有插柳的习俗,即使偏僻村落也不例外,只是没有禁烟寒食,而清明节却像东汉末襄阳隐士庞德公一样携带女儿上山扫墓(即“上冢”)。

  后两联在记事中寄寓抒情。颈联写所见:汉唐帝王的陵墓连粗粝的麦饭也没有人祭拜,而山溪野径之间开满梨花。尾联写所感所闻:我还是开怀畅饮吧,醉后卧倒在青苔之上,不必去管城头上傍晚吹起的军号。

  通过清明郊游,作者悟得了不少哲理:权贵、富贵不过是短暂的、无常的,而人间确实永恒的、常新的。我还是得醉且醉吧,天下世事我不能管,也不必去管。这种心态看似消极,但却是作者当时处于贬谪逆境中的苦闷、痛楚心情的反应。

  其实,赵鼎是不屈的。他在由潮州移吉阳军的谢表中曾说:“白首何归,怅余生之无几;丹心未泯,誓九死以不移!”秦桧见了,说:“此老倔强犹昔!”(《宋史》本传)

赵鼎

[宋代]
赵鼎(1085-1147), 南宋政治家、词人。字元镇,自号得全居士。南宋解州闻喜(今属山西)人。宋高宗时的宰相。有《忠正德文集》10卷,清道光刊本。《四印斋所刻词》有《得全居士词》一卷,存词45首。赵鼎的诗文(200篇)

更多

水调歌头 和卢仲敬太守

尝为武林客,欢洽快平生。谁知分袂江浒,西往复东行。今日簿书旁午,明日山川迢递,愁恨几时清。回首旧游地,天远暮云平。鬓双皤,肠百结,意何成。多应故山猿鹤,笑我尚争名。尽自轰轰烈烈,到底休休莫莫,何处觅卿卿。梦寐想归路,濡笔写心声。

巡去岳阳却归鄂州使院留别郑洵侍御侍御先曾谪居此州

何事长沙谪,相逢楚水秋。暮帆归夏口,寒雨对巴丘。
帝子椒浆奠,骚人木叶愁。惟怜万里外,离别洞庭头。

奉同王浚川海上杂歌九首 其四

方丈瀛洲一水傍,层城悬圃羽人乡。青云不散三花树,丹露长零五色浆。

和闽人龚玉峰韵

猛拍阑干赋感伤,十年往事几回肠。
宁能璧与头俱碎,安得车将臂怒当。
太傅长沙悲鹏鸟,中郎北海牧羝羊。
天荒地老英雄尽,万古青山只故常。

用洪君畴韵送徐仲晦赴乡郡二首 其一

君于外物一毫轻,七聚争看锦昼行。昔苦缿筒无路达,今欣蜡烛照天明。

潢池赤子思重活,青社饥民待再生。前哲贵分人以德,独清不若众皆清。

次韵和子瞻归去来辞并引

归去来兮,归自南荒,又安归?鸿乘时而往来,曾奚喜而奚悲。

曩所恶之莫逃,今虽欢其足追!蹈天运之自然,意造物而良非。

盖有口之必食,亦无形而莫衣。苟所赖之无几,则虽丧其亦微。

吾驾非良,吾行弗奔。心游无垠,足不及门。视之若穷,挹焉则存。

俯仰衡茅,亦有一樽。既饭稻与食肉,抚簟瓢而愧颜。

感乌鹊之夜飞,树三绕而未安。有父兄之遗书,命却扫而闭关。

知物化之如幻,盖舍物而内观。气有习而未忘,痛斯人之不还。

将筑室乎西廛,堂已具而无桓。归去来兮,世无斯人谁与游?

龟自闭于床下,息眇绵乎无求。阅岁月而不移,或有为予深忧。

解刀剑以买牛,拔萧艾以为畴。蓬累而行,捐车舍舟。

独栖栖于图史,或以佞而疑丘。散众说之纠纷,忽冰溃而川流。

曰吾与子二人,取已多其罢休。已矣乎,斯人不朽惟知时,时不我知谁为留?

岁云往矣今何之?天地不吾欺,形影尚可期。相冬廪之亿秭,知春垄之耘耔。

视白首之章,信稚子之书诗。若妍丑之已然,岂复临镜而自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