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 > 唐代 > 白居易

红线毯

红线毯,择茧缲丝清水煮,拣丝练线红蓝染。
染为红线红于蓝,织作披香殿上毯。
披香殿广十丈馀,红线织成可殿铺。
彩丝茸茸香拂拂,线软花虚不胜物。
美人蹋上歌舞来,罗袜绣鞋随步没。
太原毯涩毳缕硬,蜀都褥薄锦花冷,
不如此毯温且柔,年年十月来宣州。
宣城太守加样织,自谓为臣能竭力。
百夫同担进宫中,线厚丝多卷不得。
宣城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两丝。
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
分类标签:乐府讽刺劳动

翻译

译文


红线毯,是南方女子经过采桑养蚕、择茧缫丝、拣丝练线、红蓝花染制等重重工序,日夜勤织而织就的。
费尽了心血和汗水染成的红线比红蓝花还要红,织成的毛毯却被铺在宫殿地上当做地毯。
披香殿广阔到足有十丈多长,这些红线毯正好与宫殿地面的大小适合而铺满。
红线毯松软的质地简直受不了任何东西来压,而幽幽的芳香、美丽的图案无人爱惜欣赏。
美人们在上面任意踩踏歌舞,她们的纤纤细足陷没于毯内,随便踏践。
太原出产的毛毯硬涩,四川织的锦花褥又太薄。
都不如这种丝毯柔软暖和,于是宣州岁岁上贡线毯。
宣州太守为表对上位者的尽心竭力,令织工翻新花样、精织勤献。
线毯线厚丝多不好卷送,费就千百劳力担抬入贡。
得享高官厚禄的宣州太守知道不知道,织就一丈毯,需费千两丝,多么劳民伤财!
地不知冷暖,劳苦人民却靠这生存啊,不要再夺走人民赖以织衣保暖的丝去织就地毯了。

注释


红线毯:一种丝织地毯。此类红线毯是宣州(今安徽省宣城市)所管织造户织贡的。据《新唐书·地理志》宣州土贡中有“丝头红毯”之目,即此篇所谓“年年十月来宣州”的“红线毯”。
缫(sāo)丝:将蚕茧抽为丝缕。
拣:挑选。练:煮缣使熟,又有选择意。
红蓝:即红蓝花,叶箭镞形,有锯齿状,夏季开放红黄色花,可以制胭脂和红色颜料。
红于蓝:染成的丝线,比红蓝花还红。
披香殿:汉代宫殿名。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曾在此轻歌曼舞。这里泛指宫廷里歌舞的处所。“披香殿”原为汉代宫殿名,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曾在此地轻歌曼舞,这里借指宫廷歌舞之地。
可殿铺:亦可作“满殿铺”解。可,适合。
不胜(shēng):承受不起。
涩:不柔润。毳(cuì),鸟兽的细毛。
加样织:用新花样加工精织。加样,翻新花样的意思。
线厚:是说丝毯太厚。卷不得:是说不能卷起。
千两丝,不是实指,虚写所耗费蚕丝之多。
地衣:即地毯。

参考资料:

1、严杰 编选.白居易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45-46 2、姜洪伟.白居易诗词选.合肥:黄山书社,2008:51-52

白居易

[唐代]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的诗文(2835篇)

猜你喜欢

送刘仲子就试 其二

小技文章道未尊,入时新样更难论。鹄袍才脱须重读,六籍久为场屋昏。

寇准读书

初,张咏在成都,闻准入相,谓其僚属曰:“寇公奇材,惜学术不足尔。”及准出陕,咏适自成都罢还,准严供帐,大为具待。咏将去,准送之郊,问曰:“何以教准?”咏徐曰:“《霍光传》不可不读也。”准莫谕其意,归,取其传读之,至“不学无术”,笑曰:“此张公谓我矣。”

于太原召侍臣赐宴守岁

四时运灰琯,一夕变冬春。送寒馀雪尽,迎岁早梅新。

朱射陂闺人限韵

淮南远树江南信,玉箸先随玉管挥。
一病经春残豆蔻,乱红如雨怅芳菲。
光同满月疑星入,晕学丹霞有鹜飞。
帐殿却愁生会面,烦君犹辩是耶非。

减字木兰花 题蚨蝶秋花图

亭台依旧。几日伶俜清影瘦。稳抱幽香。不管西风冷夕阳。

送刘㢸秘校赴婺源

云木葱茏处,鸡鸣古县城。山高地多险,源近水偏清。

斫漆资商货,栽茶杂赋征。案头龙尾砚,切莫苦求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