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 > 唐代 > 陈羽

从军行

海畔风吹冻泥裂,枯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分类标签:边塞行军

注释

译文


湖海之滨冷风次得泥土冻裂,枯桐叶飘落了,树枝折下来。
远远听到横笛声却看不到人,把红旗一直插上天山头顶雪。

注释


从军行: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名。歌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将士生活。
海:古代西域的沙漠、大湖泊都叫“海”。这里指天山脚下的湖泊。
折:断。
横笛:横吹的一种笛子。
直上:一直向上、向前。

参考资料:

1、卢冀宁 汪维懋. 边塞诗词赏析: 军事谊文出版社,2013:117 2、吕晴飞 李观鼎.中国历代名诗今译:中国妇女出版社,1997:781-782

赏析

  这是一首写风雪行军的仄韵绝句,全诗写得十分壮美。一、二句写从军将士面对的环境极为严酷:天山脚下寒风劲吹,湖边(“海畔”)冻泥纷纷裂开,梧桐树上的叶子已经刮光,枝梢被狂风折断。就在这一严酷的背景上,映出皑皑雪山,传出高亢嘹亮的笛声。诗人以这一笛声,就点出了这里也许有人的联想,同时又将人隐去,以“不见人”造成悬念:那风里传来的笛声究竟来自何处呢?从而自然转出末句:寻声望去,只见在天山白雪的映衬下,一行红旗正在向峰巅移动。风雪中红旗不乱,已足见出从军将士的精神,“直上”的动态描写,更使画面生机勃然,高昂的士气、一往无前的精神,尽在这“直上”二字中溢出。

  这首诗在艺术上善于映衬与妙用指代。一、二句对环境的描写,竭力突出自然环境的恶劣,用浓重氛围映衬从军将士无所畏惧的精神风貌。如果是在风和日丽、山明水净的条件下行军,便难能见出士气的昂扬坚强了。适应氛围描写的需要,在押韵上采用了入声的韵脚,一、二、四句末一字入韵,“裂”、 “折”、“雪”都是入声“屑”韵字,韵尾为舌尖音,收音短促,适宜于抒写或悲或壮的诗情。

  前两句的氛围描写与入声韵的选用,为抒写壮美的诗情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映衬毕竟是陪宾,描写的成败,关键在于作为主体的三、四两句。后两句意在写人,却不正面写出,更不和盘托出,而只是拈出与人相关的二物——“横笛”、“红旗”,不言人而自有人在。这种指代手法的运用,既节省了笔墨,又丰富了作品的艺术容量,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的空间。军中物品无数,只写笛、旗二者,不仅出于只有笛声、红旗才会被远处发现,还因为只有此二物最足以表见行军将士的精神。在写法上,先写“横笛闻声”,后写“红旗直上”,符合人们对远处事物的注意往往“先声后形”的一般习惯。特别巧妙的是“不见人”三字的嵌入。“闻声”而寻人,寻而“不见”,从而形成文势的跌宕,使末句的动人景象更为显豁地表现出来。

  这首《从军行》兼有诗情画意之美,莽莽大山,成行红旗,雪的白,旗的红,山的静,旗的动,展示出一幅壮美的风雪行军图。

参考资料:

1、汤高才 黄铭新. 蒙读唐诗鉴赏辞典: 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358-359 2、萧涤非.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789-790

陈羽

[唐代]
[唐](约公元八O六年前后在世)字不详,江东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唐宪宗元和初前后在世。工诗,与上人灵一交游,唱答颇多。贞元八年,(公元七九二年)二人登进士第;而他与韩愈王涯等共为龙虎榜。后仕历东宫卫佐。《全唐诗》之三百四十八一卷传世。陈羽的诗文(70篇)

随机看看

二月十日留子西材翁二弟晚酌

丁流迷沉一小炷,聚作香云散香雾。
清尊相属对花前,政是一年春好处。
海棠初试川样妆,垂丝新出濯锦江。
杏花欲落桃李折,牡丹未折已国香。
酒行莫忙且一琖,一琖一番一行散。
遍行九径却重行,莫遣一花不相见。
酒教少酌花多看,看尽千花却深劝。
今宵无月不须灯,千树李花如昼明。

次韵王袁州

独抱余酲似病眠,急呼三百旧青钱。
绿杨影里萧萧雨,望断同时载酒船。

东山塔

一碧插禅扃,千年压郡城。
岧峣分日表,孤耸碍云行。
夜静藏钟影,天晴送鹤鸣。
秋风丹桂发,邑士好题名。

柳梢青 真州道中用秦少游韵

风起晴沙。马蹄不谙,歧路交斜。荒市无人,断垣高树,犹着春花。

秋日过玄武湖

极目澄空际,天高水曲秋。残霞波上断,夕照雨中收。

景以图书秘,天疑阆苑浮。何言羁物役,一似泛沧洲。

求志园

吴门有奇士,二弟偕好修。鞍马照红颜,往来长者游。

带剑何良绮,垂缨亦绸缪。岂不揽豪贤,我志非所求。

驾言旋北郭,灌园依一丘。白云荡虚壑,馀映翻寒流。

置酒临高台,邈焉怀其俦。鸿鹄既云举,千里常悠悠。

清风动帷幕,皎月光沉浮。读书见古人,鸣琴调逾幽。

无取广川观,昔在汉阴叟。天子御飞轩,龙蠖时乃瘳。

回首望中原,壮心未可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