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 > 唐代 > 崔道融

西施滩

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
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

注释

译文


奸臣伯嚭使吴国走向灭亡,却反而让西施承担这恶名。
想当年浣纱春水滚滚,声声好像在为西施述说身世的不平。

注释


西施滩:西施,春秋时代的越国人,家住浙江诸暨县南的苎罗山。苎罗山下临浣江,江中有浣纱石,传说西施常在此浣纱,西施滩因而得名。
宰嚭:即伯嚭。春秋时,吴国太宰,又称太宰嚭。在吴国与越国的争战中,吴王夫差打败越国,俘虏了越王勾践及群臣,勾践贿赂了伯嚭获得了释放,回国后卧薪尝胆,终于灭了吴国。
陷:落得,这里指承担。
浣:洗。

参考资料:

1、吉林大学中文系 .唐诗鉴赏大典(十二) :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9 :118-119 . 2、尚作恩 .晚唐诗译释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7 :286-288 .

赏析

  西施是春秋时代越国人,家住浙江诸暨县南的苎罗山。苎罗山下临浣江,江中有浣纱石,传说西施常在此浣纱,西施滩因而得名。这首是不同于一般的吊古伤今的登临之作,而是针对“女人祸水”这一传统的历史观念,为西施翻案。

  “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奸臣伯嚭使吴国灭亡,恶名却推在西施身上。

  上联平平道来,旨在澄清历史事实。据《史记》载,越王勾践为吴王夫差战败后困于会稽,派大夫文种将宝器美女(西施在其中)贿通吴太宰伯嚭,准许越国求和。越王勾践因此获得了休养生息的机会,后来终于灭掉吴国。这就是历史的真相。所以诗一开头就道破问题的实质。这个“陷”字用得十分精当,推翻了“女人祸水”论,把颠倒的历史再颠倒过来。

  “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小诗的后两句是说,想当年浣纱春水滚滚,声声好似为美女不平。

  议论入诗一般容易流于枯涩,而这首诗却把议论和抒情有机的结合起来。诗人在为西施辩诬的同时,很自然地把笔锋转到了西施滩,用抒情的笔触,描写了西施滩春日的情景。春天到了,江河水涨,西施当年浣纱的滩头那哗哗的江水急促的奔流,好像在为她所蒙上的一层历史的污垢发出如泣如诉的声音,诉说着世事的不平。但是春水毕竟不具有人的思想感情,这一切只是诗人的想象,所以第四句很快补上:“似有不平声”。这“似有”二字,选用得非常得体,真切自然,寄寓着作者深沉的感叹。这一联完全是在抒情中进行议论,在议论中渗透感情。这首诗立意新颖,议论形象而富有感情。将理智和感情自然的糅合在一起,是这首诗的成功之处。

参考资料:

1、吉林大学中文系 .唐诗鉴赏大典(十二) :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9 :118-119 . 2、尚作恩 .晚唐诗译释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7 :286-288 .

崔道融

[唐代]
崔道融(880年前—907年),唐代诗人,自号东瓯散人。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县)人。乾宁二年(895年)前后,任永嘉(今浙江省温州市)县令,早年曾游历陕西、湖北、河南、江西、浙江、福建等地。后入朝为右补阙,不久因避战乱入闽。僖宗乾符二年(875年),于永嘉山斋集诗500首,辑为《申唐诗》3卷。另有《东浮集》9卷,当为入闽后所作。与司空图方干为诗友。《全唐诗》录存其诗近八十首。崔道融的诗文(73篇)

更多

赠以酒寄诗

茅茨底下坐寒毡,应是孤吟舌本乾。
急遣曲生相问讯,满浇磊磈润毫端。

燕京元夕曲 其三

万柳千花巧自妆,春风吹散绮罗香。谁教月色模糊甚,恼杀幽并游冶郎。

次郊行韵

煮茗乐浓春,看山日日新。遥知独醒者,却是太平人。

赵飞燕写真

昭阳宫里千蛾眉,中有一人轻欲飞。娣妹夤缘特新宠,六宫铅粉无光辉。

春回太液花如绣,花底轻风扶翠袖。君恩不许作飞仙,襞积宫裙留浅皱。

君王贪宴温柔乡,木门不省摇仓琅。避风台成略今古,空使遗妒惊霓裳。

当年倾城复倾国,谁写馀妍入丹碧。背灯拥髻一潸然,不应尚有樊通德。

长孙十一东山春夜见赠

故人谢城阙,挥手碧云期。溪月照隐处,松风生兴时。
旧林日云暮,芳草岁空滋。甘与子成梦,请君同所思。

至避暑山庄日辉特台吉阿睦尔撒纳等接见

冬节山庄此重寻,冲寒为慰远藩心。开疆扩土非吾志,机辏人归藉帝临。

迎跸翘瞻犹卉服,诘朝宠锡易华簪。薰风五月员渠宴,壁上诗笺一再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