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 > 唐代 > 杜甫

暮归

霜黄碧梧白鹤栖,城上击柝复乌啼。
客子入门月皎皎,谁家捣练风凄凄。
南渡桂水阙舟楫,北归秦川多鼓鼙。
年过半百不称意,明日看云还杖藜。

注释

译文


秋箱打黄了碧绿的梧桐树上,白鹤在栖息,城楼上的梆子声惊得乌鸦在啼叫。
踏着明亮的月色我回家进门,寒凉的风中传来不知谁家的捶绢声。
想南去渡过桂水却没有船只,想北回秦川又到处战乱不息。
虽然年过半百却不称心如意,明天看云还要抚杖而行。

注释


黄:在此用作动词,霜使原来的碧梧变黄。梧:梧桐。
柝(tuò):击柝即打更。乌:乌鸦。
客子:作者自谓。
捣练:捣洗白绸。
桂水:今连江,一说为漓江,均在广西。这里应指湘水。阙:缺。
秦川:古地区名。今陕西、甘肃的秦岭以北平原地一带。这里指长安。鼙(pí):一种军用小鼓。鼓鼙在唐诗之中常用来比喻战争。可能是指当年吐蕃入侵。
不称意:不如意。
杖:拄(杖)。藜(lí):用藜茎制成的手杖。

参考资料:

1、宋红.每依北斗望京华:杜甫卷:河南文艺出版社,2003:125 2、杨佐义.全唐诗精品译注汇典(上):长春出版社,1994:847-848

赏析

  这首诗前四句写暮归的景色,营造出凄凉的氛围,衬托诗人的悲哀之感。白鹤都已栖止在被浓霜冻黄的绿梧桐边。城头已有打更击柝的声音,还有乌鸦的啼声。寄寓在此地的客人回进家门时,月光已亮了,不知谁家妇女还在捣洗白练,风传来悲凄的砧杵声。天色晚了,城上守卫兵要打梆子警夜。唐诗中写夜景,常有捣练、捣衣、砧杵之类的词语。大约当时民间妇女都在晚上洗衣服,木杵捶打衣服的声音,表现了民生困难,故诗人听了有悲哀之感。

  下半首四句也同样转入抒情。要想渡桂水而南行,可没有船;要想北归长安,路上还多兵戎。都是去不得。年纪已经五十多岁,事事不称心,明天还只得拄着手杖出去看云。这最后一句是描写他旅居夔州时生活的寂寞无聊,只好每天拄杖看云。浦起龙说:“结语见去志。”(《读杜心解》)此评并不准确。应该说第三联见去志,结句所表现的并不是去志,而是寂寞无聊。

  这首拗体七律体现了杜甫在诗艺上的追求。在这首诗中值得注意的艺术特点是虚实结合。尤其是第一句“霜黄碧梧白鹤栖”,一句中出现了三种颜色。仔细推究,这些颜色是有虚实之分的。“黄”和“白”是实在的,但“碧”就是虚写,因为“碧梧”叶已给严霜打“黄”了。可见用字也像用兵那样,可以“虚虚实实”。“虚写”,实质就是突破词义的束缚,使词的组合形式达到意义的丰富性,有更强的艺术感染力。杜甫的“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努力就是一种“陌生化”的艺术感染力,值得借鉴。

参考资料:

1、曹余章.历代文学名篇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230 2、杜甫 等.杜甫集:三晋出版社,2008:222

杜甫

[唐代]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杜甫的诗文(1247篇)

随机看看

古诗十首 其七

桓公遇宁戚,饭牛中夜起。赐之以衣冠,一说境内理。

再说为天下,桓公以师事。卫与齐不远,安用疑客子。

不患有小恶,所患亡大美。且人固难全,用长当若此。

唐明堂乐章。角音

出震位,开平秩。扇条风,乘甲乙。
龙德盛,鸟星出。荐珪篚,陈诚实。

昭君怨

汉宫佳人列仙姝,颜如舜华雪作肤。玉凤搔头金缠臂,琇莹充耳双明珠。

美目清扬含百媚,同心绾结青珊瑚。三千宫女谁第一,当时王嫱绝代无。

天子按图初未识,承恩远嫁南单于。朝辞皇都去,日逐胡马驱。

边塞几千里,行行但长吁。心中万恨向谁诉,马上琵琶聊自娱。

鸿雁南飞汉月远,骅骝北去燕草枯。朔风吹沙砭人骨,寒云雨雪断胡须。

银瓮蒲萄初出酒,宝车馲驼新取酥。帐中强饮解愁思,情至酒酣愁未纾。

明月流光照

参寥惠杨梅

新居未换一根椽,只有杨梅不值钱。
莫共金家斗甘苦,参寥不是老婆禅。

冬至大祀斋居

霜清天汉沉,月白古松阴。虚独看灯静,斋明爱夜深。

劳生因息妄,倦客暂安心。屡从郊雍驾,飘沦底似今。

冬初法云

晓日曈曨露未乾,东中十月始微寒。
牛闲处处农功毕,米贱家家酒盏宽。
烟浦白鸥迎鼓枻,渔村红树入凭阑。
归舟莫恨无人语,手把陶诗侧卧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