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 > 唐代 > 杜甫

南邻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栗未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对柴门月色新。
分类标签:月夜送别生活

注释

译文


锦江有一位先生头戴黑色方巾,他的园子里,每年可收许多的芋头和板栗,不能算是穷人。
他家常有宾客来,孩子们都习惯了,总是乐呵呵的,鸟雀也常常在台阶上觅食,它们已被驯服了。
秋天锦江里的水深不过四五尺,野渡的船只能容下两三个人。
天色已晚,江边的白沙滩,翠绿的竹林渐渐笼罩在夜色中,锦里先生把我们送出柴门,此时一轮明月刚刚升起。

注释


南邻:指杜甫草堂南邻朱山人。
锦里:锦里:指锦江附近的地方。角巾:四方有角的头巾。
芋粟:芋头,板栗。
宾客:一作“门户”。
阶除:指台阶和门前庭院。
深:一作“添”。
航:小船。一作“艇”。
村:一作“山”。暮:一作“路”。
对:一作“送”。柴门:一作“篱南”。

参考资料:

1、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552 .

赏析

  《南邻》是用两幅画面组成的一道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前半篇展现出来的是一幅山庄访隐图。

  杜甫到人家作客,诗先写这家人家给予杜甫的印象。诗人首先看到的,主人是位头戴“乌角巾”的山人;进门是个园子,园里种了不少的芋头;栗子也都熟了。说“未全贫”,则这家境况并不富裕。可是从山人和全家的愉快表情中,可以知道他是个安贫乐道之士,很满足于这种朴素的田园生活。说起山人,人们总会联想到隐士的许多怪脾气,但这位山人却不是这样。进了庭院,儿童笑语相迎。原来这家时常有人来往,连孩子们都很好客。阶除上啄食的鸟雀,看人来也不惊飞,因为平时并没有人去惊扰、伤害它们。这气氛是和谐、宁静的。三、四两句是具体的画图,是一幅形神兼备的绝妙的写意画,连主人耿介而不孤僻,诚恳而又热情的性格都给画出来了。

  随着时间的推进,下半篇又换了另一幅江村送别图。“白沙”、“翠竹”,明净无尘,在新月掩映下,意境显得特别清幽。这就是这家人家的外景。由于是“江村”,所以河港纵横,“柴门”外便是一条小河。王嗣奭《杜臆》曰:“‘野航’乃乡村过渡小船,所谓‘一苇杭之’者,故‘恰受两三人’”。杜甫在主人的“相送”下登上了这“野航”;来时,他也是从这儿摆渡的。

  从“惯看宾客儿童喜”到“相送柴门月色新”,不难想象,主人是殷勤接待,客人是竟日淹留。中间“具鸡黍”、“话桑麻”这类事情,都略而不写。这是诗人的剪裁,也是画家的选景。

参考资料:

1、马茂元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510-511 .

杜甫

[唐代]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杜甫的诗文(1247篇)

更多

题诸葛武侯画像

含啸沔阳春,孙曹不敢臣。若无三顾主,何地著斯人。

赠曹山长老了如

一念挂世网,平生误儒冠。笑看蝇穴纸,坐待鲇缘竿。

薨薨醯酱瓿,岂识天壤宽。老如本逢掖,诗肩尚儒酸。

久缠冠盖蔓,忽作泡影观。堂堂人天师,三世一指弹。

身闲云月出,骨老霜松寒。我生饱忧患,将心觅人安。

目击有妙寄,语乐非世欢。坐稳且复留,火芋分懒残。

答唐州郑郎

先帝宫藩昔曳裾,便将狂直许倾舒。
制分内外常更掌,省列东西亦预除。
敢以功名为已任,自知谋议与时疏。
归来粗足生生计,幸免乡邻厌乞诸。

得席大光书因以诗迓之

十月高风客子悲,故人书到暂开眉。
也知廊庙当推毂,无奈江山好赋诗。
万事莫伦兵动后,一杯当及菊残时。
喜心翻倒相迎地,不怕荒林十里陂。

龙女祠后塘自生荷花数权与史诚之更相酬和

别殿无人梨自芳,玉阶朱槛绕金塘。
馆娃寂寞无西子,羞与吴宫竞晓妆。

卧龙之游得秋字赋诗纪事呈同游诸名胜聊发一笑

蹑石度急涧,穷源得灵湫。谽谺两对立,喷薄中怒投。

何年避人世,结屋栖岩陬。嘉名信有托,故迹谁能求。

我来一经行,凄其仰前脩。邻翁识此意,伐木南山幽。

为我立精舍,开轩俯清流。多岐谅匪安,一壑真良谋。

解组云未遂,驱车且来游。嘉宾颇蝉联,野蔌更献酬。

饮罢不知晚,欲去还淹留。跻攀已别峰,窥临忽沧洲。

下集西涧底,沉吟树相樛。玉渊茗饮馀,三峡空尊愁。

怀贤既伊郁,感事增绸缪。前旌向城郭,回首千峰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