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 > 唐代 > 李商隐

灞岸

山东今岁点行频,几处冤魂哭虏尘。
灞水桥边倚华表,平时二月有东巡。

翻译

译文


山东一带在今年总是接二连三地抽丁征兵,看茫茫荒野上有多少冤魂在哭号呻吟。
我伫立在霜水桥边,背倚着高高的华表,不禁想起那升平年代皇帝每到二月就要东巡。

注释


灞(bà)岸:灞水桥边,在长安东。
山东:指函谷关以东。点行频:多次点兵出征。
虏(lǔ)尘:指征战地。
华表:设於道旁的路标,又桥旁大石柱也称作华表。
平时:指兴平之时。东巡:传尧舜东巡,至于泰山,此处借指唐天子之巡幸洛阳东都。

参考资料:

1、顾之京.李商隐诗歌精选:花山文艺出版社,1996:125 2、李淼.李商隐诗三百首译赏:长春出版社,1990:388-389 3、缪钺.唐诗精华:巴蜀书社,1995:821

赏析

  这首诗以会昌初年回鹘南侵为背景,写诗人在灞岸远眺时的心情,通过想望中东都一带兵士应征、北方边地百姓号哭的情景与盛对帝王东巡的对比,寓今昔盛衰之感,表现了诗人对时局的关注和对百姓苦难的同情。

  首句和二句都是遥想景象,诗人想象山东一带频频征丁的悲惨境况,突出“山东”,是搪征兵遍及内地,“频”表明征兵次数多人数多,可见百姓遭受兵役之苦,此句又和四句成对比。冤魂“哭”虏尘则是为边地牺牲的无数战士哀伤。三、四句由倚华表想起唐代兴盛时期皇帝的巡游。诗人倚着溺桥边的华表眺望,想到升平年代山东地区此时应是在准备皇帝的东巡,岂能有频频征发和一处处百姓在虏尘中号哭之事。唐朝安史之乱前,皇帝在东西都之间往来频繁,一膏霸桥为车驾所必经,可以说是当年升平的见证。安史乱后,巡幸东都之事久废。

  结构上,诗人先从眺望中想象到的今日情景写起,再联想昔日东巡,结尾戛然而止,余味深远,令人深思。而且这种从时间角度来说的倒装,起到了更好的衬跌效果,能突出侵扰与动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灾难。但这种结构安排未必是作者有意为之,诗人的思路本来就是由现实出发而联想开去的,遵循的是思维自身的逻辑。

参考资料:

1、李淼.李商隐诗三百首译赏:长春出版社,1990:388-389 2、霍松林.历代绝句精华鉴赏辞典: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713-714 3、刘学锴.李商隐诗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66-67

李商隐

[唐代]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河南焦作市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李商隐的诗文(532篇)

随机看看

依韵和永叔戏书

良辰并与赏心难,偶对青樽且共欢。
梦忆江湖无奈远,吟牵月露不胜寒。
曲逢郢雪须歌尽,漏绕宫花几听残。
朝锁汉台空怅望,欲将春恨吒飞翰。

处处亭台宴好春,唱花歌柳调争新。梁间不用多言语,回耳听君有几人。

宿句曲山中酒家

襆被向天涯,萧条寄酒家。
青山仙宅近,黄叶客途赊。
夜塔飘铃语,风窗堕烛花。
匣中雄剑在,那敢负张华。

客有传朝议欲以子瞻使高丽大臣有惜其去者白

学士风流异域传,几航云海使南天,
不因名动五千里,岂见文高二百年。
贡外别题求妙札,锦中翻样织新篇。
淹留却恨鸳行旧,不得飞觞驻跸前。

漫兴十一首

寒山萧萧上矮窗,竹阴窗景两舂撞。
是中寓意真无尽,笔底寻诗卒未降。

得戎州书

万窍怒号天籁作,灯照无眠夜寂寞。发函伸纸数行空,永怀渭阳涕横落。

书奉万里马胡蛮,人在四禅怖魔阁。荔枝滩头栏楯深,千峰剑攒上寥廓。

松根更有道人俱,想见庞眉无住著。未应老懒废书眠,许我新诗大不恶。

何日金鸡放赦回,拭泪论文恍如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