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 > 唐代 > 李益

上洛桥

金谷园中柳,春来似舞腰。
那堪好风景,独上洛阳桥。
分类标签:写景怀古

注释

译文


春风吹动了金谷园里的几棵杨柳树,柳条就像少女那样在摆动着细腰。
可惜美好的风景里缺失了繁华之气,我心里十分失落独自登上洛阳桥。

注释


那堪:怎堪;怎能禁受。

赏析

  “洛桥”,一作“上洛桥”,即天津桥,在唐代河南府河南县(今河南洛阳市)。当大唐盛世,阳春时节,这里是贵达士女云集游春的繁华胜地。但在安史之乱后,已无往日盛况。河南县还有一处名园遗址,即西晋门阀豪富石崇的别庐金谷园,在洛桥北望,约略可见。人春日独上洛阳桥,北望金谷园,即景咏怀,以寄感慨。

  它先写目中景。眺望金谷园遗址,只见柳条在春风中摆动,婀娜多姿,仿佛一群苗条的伎女在翩翩起舞,一派春色繁荣的好风景。然后写心中情。面对这一派好景,此时只有诗人孤零零地站在往昔繁华的洛阳桥上,觉得分外冷落,不胜感慨系之。

  诗的主题思想是抒发好景不长、繁华消歇的历史盛衰的感慨,新意无多。它的妙处在于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所造成的独特意境和情调。

  以金谷园引出洛阳桥,用消失了的历史豪奢比照正在消逝的现时繁华,这样的构思是为了激发人们对现实的关注,而不陷于历史的感慨,发人深省。用柳姿舞腰的轻快形象起兴,仿佛要引起人们对盛世欢乐的神往,却以独上洛桥的忧伤,切实引起人们对时世衰微的关切,这样的手法是含蓄深长的。换句话说,它从现实看历史,以历史照现实,从欢乐到忧伤,由轻快入深沉,巧妙地把历史的一时繁华和大自然的眼前春色溶为一体,意境浪漫而真实,情调遐远而深峻,相当典型地表现出由盛入衰的中唐时代脉搏。应当说,在中唐前期的山水诗中,它是别具一格的即兴佳作。

李益

[唐代]
李益(约750—约830), 唐代诗人,字君虞,祖籍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市凉州区),后迁河南郑州。大历四年(769)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以边塞诗作名世,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李益的诗文(180篇)

其他诗文

江风

江风淅淅日将暮,庭叶纷纷天已秋。
对酒欲消今夕恨,挑灯又动昔年愁。
月如有意穿窗罅,虫故移声近枕头。
百感关心不通寐,起开尘匣看吴钩。

马上吟 其一

时逢閒处练元神,过眼浮荣未是真。雨散云消浑不碍,山河大地露全身。

院中即事

砚冰呵墨印开封,独坐高檐落叶中。
筹唱有声催短日,氅披无力御长风。
羸骖向晚还思秣,老鹤惊寒欲唳空。
遥羡玉堂诸院长,酒杯能绿火能红。

介子永龄遘厉频死味芝陈先生实生之用求姻家沈君启南写图复系之以诗聊报万一云

爱子本天性,少者亦何深。念兹成童年,苦为疟所侵。

寒热日交战,孱弱讵能禁。人云鬼之为,毋乃阴阳淫。

先生希圣流,用推仁者心。一投去其苦,再服保其真。

寝食如平时,奇功妙入神。老南写斯图,为是平生亲。

种杏固寓言,况此及物仁。图亦有时既,言亦有时泯。

惟应受赐者,身存恩亦存。

和参政李汉老

胡床稳坐已通津,何处更寻不二门。
八苦起时全体现,不知谁解报深恩,

桐柏观留别

身落天台古洞天,蒲团未暖又飘然。
如何菴不琼台地,想是吾非桐柏仙。
无复得餐三井水,未曾深结九峰缘。
杖头挑月下山去,空使寒猿啸晓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