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 > 唐代 > 綦毋潜

过融上人兰若

山头禅室挂僧衣,窗外无人水鸟飞。
黄昏半在下山路,却听钟声连翠微。
分类标签:山寺访友

翻译

译文


山上寺院屋内挂着僧衣,窗外没有人影,只听见山溪流水潺潺,各种鸟儿飞来飞去。
沿着山路往回走,消磨了半个黄昏,却突然听到晚钟声悠悠传来,仿佛与这山间的青翠岚气连成了一片。

注释


翠微:青翠的山色,形容山光水色青翠缥缈。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上山寺访友不遇,却被山中优美的自然景色所吸引,因而尽兴欣赏。过,访问之意;融,是诗人所要寻访的和尚的名字;上人,对和尚的尊称;兰若,梵语“阿兰若”的简称,指和尚的住所。

  首句,通过山头禅室里挂着僧衣的细节,既点明了友人的身份、居处,也巧妙地暗示友人不在禅室里,写得干净利落。

  次句紧承首句,指出“窗外无人”,也是静悄悄的。只听见山溪流水潺潺,溪上有各种鸟儿飞来飞去。诗人以溪声、鸟飞的声响和动态,反衬出山寺环境的清静。

  接下去,第三句“黄昏半在下山路”,省略了主语,句法简洁。七个字兼有叙事、抒情、写景。“黄昏”,暗示诗人尽管访友不遇却兴致未减,已在山顶佛寺四周流连了大半天。“下山路”,说明此刻诗人正慢慢沿着山路往回走。“半在”,表明山路上景色也很幽美,因此自己把半个黄昏都消磨过去了。

  “却听钟声连翠微”,“却”字,不仅起到转折句意的作用,还能使人想象诗人蓦然闻钟、回首驻足的情状。“钟声连翠微”五个字,以景物形象、色彩和声音收束全篇。因为作者凝神聆听着悠扬的晚钟声在深山里荡漾、萦绕,所以他感到钟声同这浮荡山间的青翠岚气连成一片。“连”字把听觉形象“钟声”与视觉形象“翠微”彼此沟通起来,传达出诗人独特而又自然的感受。这一句描绘了暮色苍苍中翠色千重的山林美景;而荡漾山林经久不息的钟声,又给这幽深秀丽的山林增添了静谧的气氛。诗人流连忘返、迷恋山林的深情,就从这幅深山幽景中透露出来。

  七绝诗篇幅短小,要求作者笔墨精炼。这首诗四句二十八个字,无一句、一字是多余的。摄取的景物虽不多,却显得丰富多彩。

綦毋潜

[唐代]
綦毋潜(692-749),字孝通,虔州(今江西南康)人,唐代著名诗人。开元十四年(726年)进士及第,授宜寿(今陕西周至)尉,迁左拾遗,终官著作郎,安史之乱后归隐,游江淮一代,后不知所终。綦毋潜才名盛于当时,与许多著名诗人如:李颀王维张九龄储光羲孟浩然卢象高适、韦应物过从甚密,其诗清丽典雅,恬淡适然,后人认为他诗风接近王维。《全唐诗》收录其诗1卷,共26首,内容多为记述与士大夫寻幽访隐的情趣,代表作《春泛若耶溪》选入《唐诗三百首》。綦毋潜的诗文(27篇)

随机看看

次韵免原怀径山

苍苍乔木五峰齐,十载江湖忆旧栖。丘壑芝兰香雾上,金银楼阁彩云低。

秋风怅望辽天鹘,夜雨悲凉冢上鸡。但得閒身各安健,会寻石壁洒新题。

挽李氏太母

七十人生少,慈颜近百龄。正宜乐寿考,岂为掩泉扃。

客吊山灵泣,魂归陇树青。輀车当祖载,薤露若为听。

山居诗

幽栖岂可事徒然,尽讽莲经夜坐禅。
吟裹有声皆实相,定中无境不虚玄。
直教似月临千界,还遣如空度万缘。
从此必知宏此志,免教虚掷愧前贤。

落叶

关河庾信惜芳菲,摇落何堪柳十围。汉苑秋深蝉怨别,洞庭波起雁惊飞。

空山卷翠银床冷,故国题红锦字稀。枯坐一灯书校罢,亭皋回首梦依依。

晨起斋中读书二首 其二

辞家适燕蓟,遥遥远行游。怅兹云雨隔,忽复寒暑遒。

人生寓瀛海,安用怀百忧。伊余困泥滓,有志仍丹丘。

临渊非钓国,巢林殊凿坏。奔波冀回舳,骇路遄旋辀。

濠梁有逸矩,箕颍多清流。仙夫杳难觌,妷女徒好修。

去矣从所欲,轩盖诚多尤。

满庭芳 寄赵宣慰平远

有北先寒,来时鸿雁,记经何地初霜。问渠鹅鹳,何苦上颜行。浩荡烟波万顷,怕谁去、争许三湘。聊容与,谁求系帛,传语寄炎荒。丹山如凤鸟,相逢定是,问我行藏。说于今华发,为汝增伤。晚笑巢阿览德,莫贪快、千仞翱翔。和鸣拟,从吹?管,终不似朝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