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 > 唐代 > 韦应物

寄全椒山中道士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注释

译文


今天郡斋里很冷,忽然想起山中隐居的人。
你一定在涧底打柴,回来以后煮些清苦的饭菜。
想带着一瓢酒去看你,让你在风雨夜里得到些安慰。
可是秋叶落满空山,什么地方能找到你的行迹?

注释


寄:寄赠。全椒:今安徽省全椒县,唐属滁州。
郡斋:滁州刺史衙署的斋舍。山中客:指全椒县西三十里神山上的道士。
涧:山间流水的沟。束:捆。荆薪:杂柴。白石:《神仙传》云:“白石先生者,中黄丈人弟子也,常煮白石为粮,因就白石山居,时人故号曰白石先生。”此指山中道士艰苦的修炼生活。
瓢:将干的葫芦挖空,分成两瓣,叫做瓢,用来作盛酒浆的器具。风雨夕:风雨之夜。
空山:空寂的深山。行迹:来去的踪迹。

参考资料:

1、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438 2、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57

赏析

  此诗题目叫“寄全椒山中道士”。既然是“寄”,自然会吐露对山中道士的忆念之情。但忆念只是一层,还有更深的一层,需要读者细心领略。

  诗的关键在于那个“冷”字。全诗所透露的也正是在这个“冷”字上。首句既是写出郡斋气候的冷,更是写出诗人心头的冷。然后,诗人由于这两种冷而忽然想起山中的道士。山中的道士在这寒冷气候中到涧底去打柴,打柴回来却是“煮白石”。葛洪《神仙传》说有个白石先生,“尝煮白石为粮,因就白石山居。”还有道家修炼,要服食“石英”。那么“山中客”是谁就很清楚了。

  道士在山中艰苦修炼,诗人怀念老友,想送一瓢酒去,好让他在这秋风冷雨之夜,得到一点友情的安慰。然而诗人进一层想,他们都是逢山住山、见水止水的人,今天也许在这块石岩边安顿,明天恐怕又迁到别一处什么洞穴安身了。何况秋天来了,满山落叶,连路也不容易找,走过的脚迹自然也给落叶掩没了,因而也不知去何处找对方。

  诗虽淡淡写来,却使读者能感到诗人情感上的种种跳荡与反复。开头,是由于郡斋的冷而想到山中的道士,再想到送酒去安慰他,终于又觉得找不着他而无可奈何;而诗人自己心中的寂寞之情,也终于无从消解。

  诗人在风雨之夜想起友人,想带着酒去拜访,可见两人的深厚友情。而满山落叶,恐不能相遇,只能寄诗抒情,又流露出淡淡的惆怅。全诗淡淡写来,却于平淡中见深挚,流露出诗人情感上的种种跳荡与反复。开头,是由郡斋的冷而想到山中的道士,又想到送酒去安慰他,终于又觉得找不着他们而无可奈何。而自己的寂寞之情,也就无从排解。

  这首诗,看来像是一片萧疏淡远的景,启人想象的却是表面平淡而实则深挚的情。在萧疏中见出空阔,在平淡中见出深挚。这样的用笔,就使人有“一片神行”的感觉,也就是形象思维的巧妙运用。韦应物这首诗,情感和形象的配合十分自然,所谓“化工笔”,也就是这个意思。

参考资料:

1、刘逸生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685-686

韦应物

[唐代]
应物(737~792),中国唐代诗人。汉族,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韦应物的诗文(562篇)

猜你喜欢

和张员外柳花词

苏小楼阑外,樟亭江水干。柳花三月暮,雪落向征鞍。

征鞍浩荡无归定,柳花还扑妆台镜。镜里婵娟感别离,一夜相思生鬓丝。

鬓丝白於柳花白,恨不随花送行客。空将情思逐花飞,撩乱东城复南陌。

可怜轻薄任风吹,消䀆芳香委路歧。回首故林春巳老,绿阴空自怨黄鹂。

岂如金水河边树,岁岁东风花落处。飞入大明宫里去,犹得天颜一回顾。

次韵邢季允梅花

怀想西湖一树冰,有谁人似此花清。
何当共泛波微绿,更得同看月正盈。

满庭芳(寿徐佑卿·七月初五)

一叶鸣秋,五蓂纪瑞,申月还庆生申。巍巍郎宿,辉映寿星明。一段精神玉立,秋潭自、足副徽称。长生箓,只在公丹府,何待祝修龄。
粉垣,才过了,便持荷橐,光近枫宸。况金瓯将启,庆满槐庭。朝旆行行入待,彩衣映、衮冕辉新,从今去,相门出相,未数汉韦平。

伴梅菊

每羡寒梅独擅名,谁知黄菊也峥嵘。篱边墙角秋冬景,雪际霜馀金玉英。

晚节暂违元亮约,岁寒同结老逋盟。寄言松竹休相妒,三友何妨四友并。

寿李秋谷平章

黄钟嘘㬉挽春留,绿蚁浮香带月篘。宰相得閒才是贵,人生有子更何求。

家传文字五千卷,身在神仙十二楼。记取年年好风景,雪松霜桧岂容秋。

陪王漕右司游东园 其二

不到东园久,从公喜再游。名花移别岛,新筑俯长流。

荡漾扁舟稳,回还一径幽。胸中擅丘壑,此地得冥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