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 > 唐代 > 韦应物

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

夹水苍山路向东,东南山豁大河通。
寒树依微远天外,夕阳明灭乱流中。
孤村几岁临伊岸,一雁初晴下朔风。
为报洛桥游宦侣,扁舟不系与心同。
分类标签:写景抒怀赠友

翻译

译文


两岸青山夹着洛水,船顺水向东航行,东南方向的山谷开阔,洛水与黄河相通。
稀疏的树木远在天边隐约可见,夕阳映照在汹涌的河水中忽暗忽明。
想起了几年前出现在伊河边的孤零零村落,眼前是雨霁初晴,一只孤雁在朔风中向南方飞去。
我要告诉在洛桥漫游的作官的朋友,我的心思就像不拴系的小船随波逐流。

注释


巩:今河南巩县。洛:洛水。这里的巩洛,即是指巩县洛河注入黄河处。
豁:大洞,此指两山交界处的深谷。大河:指黄河。
依微:依稀,因距离遥远而模糊不清的样子。
乱流:指众多的河流。
伊岸:伊水畔。
桥:洛阳洛河上之天津桥。游宦侣:在外地作官的朋友。
扁舟:小船。

参考资料:

1、李志敏.唐诗名篇鉴赏.北京:京华出版社,2011:142 2、杨佐义.全唐诗精选译注.长春:长春出版社,2000:716

赏析

  首联写李主簿隐居的环境。他结茅隐居于淮水边的古渡口,可以卧看淮水奔流。环境虽然清幽,但从古渡口的废弃不用和淮水的逝去不复返,已暗逗下联时不我待、人将衰老之感慨,韦诗运笔的精致细腻,于此可见一斑。

  颔联为传诵千古的警句,人与树相互映衬:树已逢秋,人焉得不老?窗里将老之人,面对着门前已衰之树,想起岁月不居,壮志蹉跎,这将何以为怀。这中间不仅极其传神地描摹了李主簿衰颓的形象与凄凉的心境,也寄寓着诗人自己怅然若失的情怀,其表现手法真是高明之至。

  颈联写李主簿在古渡口的茅屋落中所见到的景象。粗粗一读,仿佛棼是随手拈来,漫不经心;细细品味,入深感是赋比结合,寓意深刻。“寒霈山”切深秋季节,“独过雁”比况李即主簿的孤独、萧索的生活境遇;“暮茎雨”既照应上联之人老树秋,又关合府下联之夕逢归,“远来舟”逗引出蓉下联的“逢归客”。真乃细针密线、友情景交融之佳句。

  尾联仍从李主簿这边落笔,不说诗人遇上李主簿,而说李主簿在傍晚时遇上了一位北归的客人,依然不忘旧情,仍然热情接待。诗至此便戛然而止,至于主客会面以后的情景,便全留在诗外,让读者自己去想象了。

  通观全篇,全从客位去描绘抒写,诗中所突出的,是居于客位的李主簿的形象与感受,而将诗人主观的感受融化在客体之中。在逢遇一类题材的作品中,是独具一格的。

  这诗写景物有情思,有寄托,重在兴会标举,传神写意。洛水途中,诗人仿佛在赏景,实则心不在焉,沉于思虑。黄河的开阔景象,似乎惊觉了诗人,使他豁然开通,眺望起来。然而他看到的景象,却使他更为无奈而忧伤。遥望前景,萧瑟渺茫:昔日伊水孤村,显示出人民经历过多么深重的灾难;朔风一雁,恰似诗人只身东下赴任,知时而奋飞,济世于无望。于是他想起了朋友们的鼓励和期望,感到悲慨而疚愧,觉得自己终究是个无所求的无能者,济世之情,奋斗之志,都难以实现。这就是此诗的景中情,画外意。

参考资料:

1、倪其心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679-680 2、乐云.唐宋诗鉴赏全典.武汉:崇文书局,2011:321

韦应物

[唐代]
应物(737~792),中国唐代诗人。汉族,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韦应物的诗文(562篇)

其他诗文

同许少玉 其十 仲文送夏侯审校书东归

三山微雨里,江水送寒流。一棹秋风稳,双鬟永夜忧。

窗虚迷翡翠,诗捷走骅骝。明日知何处,杭州又越州。

过庆善宫

长川直南泻,清渭横其冲。灏光触云汉,此下潜真龙。

钦想还谯赋,缅怀天日容。地秘非天发,安能为人钟。

改寺报慈德,谨护列崇墉。沦没几百载,所遗惟巨钟。

后当景泰末,移置荐福东。千牛不可载,百室或启凶。

嗟此亦神物,似与守灵踪。迹灭不能见,大约闻老农。

但与看气色,巍巍冠秦雍。

送丘为下第

沧江一身客,献赋空十年。明主岂能好,今人谁举贤。
国门税征驾,旅食谋归旋。皦日媚春水,绿蘋香客船。
无媒既不达,予亦思归田。

感秋诗

风起木非,菀焉者歇。
故乡在念,何以视月。
众念思归,鸟情望碧。
嗷嗷鸣雁,集彼中泽。
我独伊何,罗此网罗。
父兮母兮,生我实多。

代简杨希武右丞安南驿书怀 其一

荔枝花发雨萧萧,睡起春江又早潮。长忆午门红日上,圣恩宽许紫宸朝。

双林逢姚子展 其二

剩水残山孰主持,吞声踯躅泪如丝。真成杜老无家别,聊和陶公《乞食》诗。

万户虫沙悲故国,三年薪胆在今时。欃枪痛扫非无日,投笔功名与尔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