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 > 唐代 > 张仲素

秋闺思二首

碧窗斜月蔼深晖,愁听寒螀泪湿衣。
梦里分明见关塞,不知何路向金微。

秋天一夜静无云,断续鸿声到晓闻。
欲寄征衣问消息,居延城外又移军。

翻译

译文


斜月透进碧纱窗照进来,月色下显得周围都光线分外深沉。女主人愁思环绕,更有秋虫悲鸣,泪水沾湿了衣襟。
在梦中,分明看到的丈夫所在的关寨,可是却始终不知哪条路才是通往金微山的。
秋天的夜里格外安静,空中没有云朵,听着时断时续的鸿雁声一直到天明。(秋天冷了)想给丈夫寄些衣服,问了消息才知道丈夫所在的居延城现在又军队正在转移(这衣物该寄到何处)。

注释


蔼:古同“霭”,云气。
寒螀:即“寒蝉”,蝉的一种,比较小,墨色,有黄绿色的斑点,秋天出来叫。此处借指深秋的鸣虫。
金微:金微山,即今阿尔泰山,是当时边关要塞所在。
征衣:出征将士之衣。
鸿声:鸿雁鸣叫的声音。古有鸿雁传书一说。
居延:居延是中国汉唐以来西北地区的军事重镇。东汉有居延属国。

赏析

  第一首诗开头二句写思妇醒时情景,接着写她的梦境,乃倒装写法。

  她一觉醒来,只见斜月透进碧纱窗照到床前,环境如此清幽,心头却无比寂寞,更有那秋虫悲鸣,催人泪下;她的泪水早已沾湿了衣襟。

  刚才在梦里,分明地见到关塞了。那“关塞”正是她魂牵梦萦的地方。因为她的良人就出征到那里。她不由大喜:快,去找金微山!可是,前路漫漫,找不到去金微山的路了。一急,就此醒来。

  诗人以饱蘸同情之泪的笔触,写出了思妇的一片痴情。

  第二首诗写思妇心潮起伏,一夜未眠。她看到夜静无云,她听到鸿声时断时续。鸿雁,向来被认为是替人传递书信的,因此,她便由鸿声而想到要邮寄征衣,但寄到哪儿去呢?本想寄到遥远的居延城(在今新疆),谁料想,如今那儿又在移军。怎么办?真叫人愁绪万端,寝食不安。

  用字特点

  二首均有声有色,有情景交融之妙。用字亦有讲究。

  如用一“蔼”字,表现月光深暗,创造氛围。

  如用一“静”字,显示夜空的冷寂,并衬托出下面的“鸿声”清晰,女主人公则惟闻此声,勾起天寒欲寄征衣的满腔心事。

张仲素

[唐代]
张仲素(约769~819)唐代诗人,字绘之。符离(今安徽宿州)人,郡望河间鄚县(今河北任丘)。贞元十四年(798)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为武宁军从事,元和间,任司勋员外郎,又从礼部郎中充任翰林学士,迁中书舍人。张仲素擅长乐府诗,善写思妇心情。如"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春闺思》),"梦里分明见关塞,不知何路向金微"(《秋闺思》),刻画细腻,委婉动人。其他如《塞下曲》等,语言慷慨,意气昂扬,歌颂了边防将士的战斗精神。张仲素的诗文(29篇)

随机看看

添字采桑子·利名丛里抽身早

利名丛里抽身早,劝汝回心。绝尽荒淫。动有群魔当下擒。莫教侵。九虫斩尽三尸灭,与道相任。谁是知音。清夜无尘月上岑。望骞林。

送仲南兄赴南仓

忆君结发读书日,肯学呻吟事刀笔。功名直欲高古人,议论从来气横臆。

咄嗟岁晚事大缪,翻然自许林泉役。躬耕二顷羞甘旨,栉风沐雨忘晨夕。

十年不知簪组味,万里能舒陈蔡厄。丈夫升沈何足道,竭身养志真奇特。

闭门却求文史乐,劲气岂为穷居屈。信哉自有绝人处,坐使懦夫闻有立。

迩来弹冠本非好,黾俛聊从父兄迫。区区试吏仓庚间,定知蜡屐何曾得。

嗟余白发亦自笑,眷眷一官乃鸡肋。明年驱车走太行,政坐相如空四壁。

秋风潩水各相送,未觉轩裳胜蓬荜。鹪鹩傥获一枝安,此外所忧非我力。

抵舍承邢知吾侍御赐问裁答二首 其一

海畔投簪始,伊谁问索居。长安千里使,济水数行书。

世事焚鱼外,时名梦鹿馀。平生周柱史,避俗意何如。

即事漫题五首 其五

江海波涛日日生,山林豺虎复纵横。老夫僻在深村住,恰似春蚕茧里行。

伯胜文本袖诗见访辄成长句奉酬盛意

懒逐交游户昼扃,客来曳履亦逢迎。
旧知吾里多豪隽,亲识君家好弟兄。
瓜芋满畦聊卒岁,琴书一榻寄平生。
骅骝历块终千里,俗眼悠悠未可轻。

鼙鼓行

淮海生云暮惨澹,广陵城头鼙鼓暗,寒声坎坎风动边。
忽似孤城万里绝,四望无人烟。又如虏骑截辽水,
胡马不食仰朔天。座中亦有燕赵士,闻鼙不语客心死。
何况鳏孤火绝无晨炊,独妇夜泣官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