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 > 先秦 > 佚名

国风·邶风·二子乘舟

二子乘舟,泛泛其景。愿言思子,中心养养!
二子乘舟,泛泛其逝。愿言思子,不瑕有害!
分类标签:诗经离别

注释

译文


你俩乘船走了,船儿飘飘远去。多么思念你呵,心中烦躁不安。
你俩乘船走了,船影渐渐隐没。多么思念你呵,切莫遭遇灾祸!

注释


二子:卫宣公的两个异母子。
景:通憬,远行貌。泛泛:飘荡貌。景:闻一多《诗经通义》“景读为‘迥’,言漂流渐远也”。
愿:思念貌。
养(yáng羊)养:心中烦躁不安。
瑕:训“胡”,通“无”。“不瑕”,犹言“不无”,疑惑、揣测之词。

参考资料:

1、《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12月版,第86页 2、李宝龙译注,诗经,北京燕山出版社,2014.07,第36页

赏析

  此诗的写作背景,据《毛诗序》所说,有一个动人的故事。《毛诗序》云:“《二子乘舟》,思伋、寿也。卫宣公之二子,争相为死,国人伤而思之,作是诗也。”毛传云:“宣公为伋取于齐女而美,公夺之,生寿及朔。朔与其母诉伋于公,公令伋使齐,使贼先待于隘而杀之。寿知之,以告伋,使去之。伋曰:‘君命也,不可以逃。’寿窃其节而先往,贼杀之。伋至,曰:‘君命杀我,寿有何罪?’又杀之。”刘向《新序·节士》则说寿知其母阴谋,遂与伋同舟,使舟人不得杀伋,“方乘舟时,伋傅母恐其死也,闵而作诗”。现代学者有认同“闵伋、寿”之说者,但持不同意见者亦多。闻一多先生猜测它“似母念子之词”(《风诗类钞》),也有学者断为一位父亲送别“二子”之作,均相近似。倘若要将它视为妻子送夫、朋友送人的诗,恐怕也无错处。总之坐实诗的本事,似乎比较牵强,还是将此篇视为一首送别诗比较合适。

  这一次动情的送别,发生在河边。

  “二子乘舟,泛泛其景。”两句点出送别地点发生在河边。两位年轻人拜别了亲友登上小船,在浩渺的河上飘飘远去,只留下一个零星小点,画面由近而远。“泛泛”二字形象地描绘出波光粼粼的场景。

  “愿言思子,中心养养!”送行的一行人在岸边伫立,久久不肯离去。骋目远望,悠悠无限思念之情。此处直抒送行者的留恋牵挂之情,更将送别的匆忙和难分难舍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子乘舟,泛泛其逝。”两位年轻人所乘之舟,早已在蓝天之下、长河之中逐渐远去,送行者却还痴痴站在河岸上远望。

  “愿言思子,不瑕有害!”这两句,是用祈祷的方式,传达情感上的递进和转折,恐怕只有亲人、朋友、爱人才会真正如此设身处地地惦念。在这割舍不断的牵念中,很自然地浮起忧思和对未来的担忧。

  同是一首送别诗,《邶风·二子乘舟》写得远比《邶风·燕燕》单纯。全诗无一句比兴,诗中的意象,只有“二子”和一再重现和消逝的小舟。情感的抒泻,也没有《燕燕》那种“瞻望弗及,泣涕如雨”的细节表现。但它的内涵却极为丰富:因为画面只有飘飘远逝的二子、船影,其余全为空白,便为读者的联想,留下了更多的空间;因为背景全无,甚至也不知道送行者究竟为谁,其表现的情感便突破了特定限制,而适合于“母子”、“男女”、“友朋”,成为一种具有极大涵盖面的“人间之情”。它之能够激发各种身份的读者之共鸣,而与诗人一起唏嘘、一起牵挂,甚至一起暗暗祈告,也就毫不奇怪了。

参考资料:

1、《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12月版,第86-87页 2、(春秋)孔子等编选;沐言非编著,诗经详解,中国华侨出版社,2014.01,第62页

猜你喜欢

东禅院坐上作

山林曾是自由身,岂合区区入世尘。萧散未能忘故态,优游聊喜及时春。

闲中浊酒偏亲我,风外飞花欲趁人。多谢鸣鸠催对雨,坐惭无术粒斯民。

次李司直韵二首

清虚绝迹竟何为,自笑平生颇好之。
正路傥非君得似,冥行未免用多歧。

兴元府园亭杂咏·北轩

天上之贵神,所居皆在北。
有轩正相望,慢恐取阴劾。
余常过则趋,不敢兹少息。

赠王明府

秀黛青崚嶒,玉阙万仞削。玄扃閟混沌,清绪积喷薄。

灵风御真气,洗尽青山粕。含光发异彩,神鬼次第凿。

哲人应昌期,秘孕搜丘壑。蔚蔚灵凤文,矫矫神龙角。

黄河走襟际,万里荡洒落。早岁事冥搜,神览通玄漠。

一朝倡大声,天路挺霜锷。风云触光怪,振藻满凤阁。

南溟大鹏羽,长风动光岳。时吐珠与玑,光烱射磅礴。

俯视周苍旻,漭荡中怀作。深霄倚清曲,三叹斯文托。

顾我烟霞姿,期我风云略。照我明月怀,授我玄霜药。

我本有心人,困顿自飘泊。兴情天地间,想像千秋约。

感君如白日,使我颓颜灼。一心抱区区,百不一道着。

岂曰敢忘君,少以内关钥。欣逢览揆辰,投诗赠笙鹤。

他年三岛中,大斗许复酌。

题张真人画

仙人手泼金壶汁,三十六峰岚翠湿。回香谷口白云飞,归鸟不知人意急。

赠慧上人

仙楂江口楂溪寺,几度停舟访未能。颇恨频年为远客,喜从异郡识高僧。

云霞色动禅房衲,星月光涵古殿灯。何日却飞真锡返,故山苍木翳寒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