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 > 先秦 > 佚名

国风·鄘风·墙有茨

墙有茨,不可扫也。中冓之言,不可道也。所可道也,言之丑也。
墙有茨,不可襄也。中冓之言,不可详也。所可详也,言之长也。
墙有茨,不可束也。中冓之言,不可读也。所可读也,言之辱也。
分类标签:诗经

注释

译文


墙上长满了蒺藜,无论如何扫不掉。你们宫中私房话,实在没法说出口。如果真要说出来,那话就难听死啦。
墙上长满了蒺藜,无论如何除不掉。你们宫中私房话,实在没法详细说。如果真要说详细,那话说来可长啦。
墙上长满了蒺藜,没有办法打捆走。你们宫中私房话,实在不能对人说。如果真的传开来,简直就是羞辱啊。

注释


鄘(yōng):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省汲县北。
茨(cí):植物名,蒺藜。一年生草本植物,果实有刺。
埽(sǎo):同‘’扫‘’。
中冓(gòu):内室,宫中龌龊之事。
道:说。
所:若。
襄:除去,扫除。
详:借作“扬”,传扬。
束:捆走。这里是打扫干净的意思。
读:宣扬。

参考资料:

1、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89-90 2、王秀梅 译注.诗经(上):国风.北京:中华书局,2015:91-92

赏析

  这首诗内容与《邶风·新台》相承接,主要意思是讽刺宣姜(齐女)不守妇道,和庶子通奸,其事丑不可言。诗以墙上长满蒺藜起兴,给人的感觉,卫公子顽与其父妻宣姜的私通,就像蒺藜一样痛刺着卫国的国体以及卫国人民的颜面与心灵。

  全诗一唱三叹,在反复重复的数落中,一层层加深着对这一宫廷丑事的批判。在结构上,叠咏而意义递进,无论在内容、思想感情上都是一层深过一层,有效地增强着诗歌的讽刺力量。诗中之“不可埽”、“不可襄”、“不可束”,表面上写墙茨之延伸愈来愈长,几乎到了不可控制的地步,实际上是比兴卫公子顽与其父妻私通已经到了无耻糜烂、昭然无忌的程度。诗中之“所可道也”、“所可详也”、“所可读也”,表明人们对这种宫廷丑事的议论,在一步一步的升级,几乎已经尽人皆知了。诗中之“言之丑也”、“言之长也”、“言之辱也”,写人们对于这种宫廷丑闻的感情态度,由丢脸、气愤到感到耻辱,真有一人之祸,祸及国体的感觉。

  此诗三章重叠,头两句起兴含有比意,以巴紧宫墙的蒺藜清扫不掉,暗示宫闱中淫乱的丑事是掩盖不住、抹煞不了的。接着诗人便故弄玄虚,大卖关子,宣称宫中的秘闻“不可道”。至于为何不可道,诗人绝对保密,却又微露口风,以便吊读者口味。丑、长、辱三字妙在藏头露尾,欲言还止,的确起到了欲盖而弥彰的特殊效果。本来,当时卫国宫闱丑闻是妇孺皆知的,用不着明说,诗人特意点到为止,以不言为言,调侃中露讥刺,幽默中见辛辣,比直露叙说更有情趣。全诗皆为俗言俚语,六十九个字中居然有十二个“也”字,相当今语“呀”,读来节奏绵延舒缓,意味俏皮而不油滑,与诗的内容相统一。三章诗排列整齐,韵脚都在“也”字前一个字,且每章四、五句韵脚同字,这种押韵形式在《诗经》中少见。

参考资料:

1、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89-90 2、王秀梅 译注.诗经(上):国风.北京:中华书局,2015:91-92

其他诗文

蓟门怀古五首 其五 卢龙

无终山翠镇萦纡,乱世真宜聚族居。深喜渔樵时往复,不知宗社日沦胥。

戎车自足通荒塞,束帛何烦及弊庐。尚有野人寻隐迹,石梁云壑莽成墟。

高邮遇故人

相逢多难后,只此是天涯。与子躬耕处,苍生尚几家。

朱门齐牧马,白骨乱开花。耆旧何人在,行吟感暮鸦。

访漳州赵用父使君

幸遇故人为太守,客来不惮路程遥。
九龙山水连沧海,五马声名动紫霄。
一意奉行宽大诏,多君不负圣明朝。
欲知惠爱及人处,听取街头卖炭谣。

漫书五首 其一

閒居成懒癖,高卧起徐徐。世治逢尧历,春晴验朔书。

嚣尘长缭绕,元气自呼嘘。不把双眉向,人间浪蹙舒。

醉歌行赠周仲常归九江兼柬许天启汤又新二山长

奉君千斛酒,不尽万古情。但令日日事狂醉,何用身后留空名。

汉家当时重公卿,天子亦复称圣明。相如徒为茂陵槁,贾谊终作长沙行。

听我歌,奉君酒,颠倒英雄古来有。朝客新丰暮帝庭,昨日负薪今结绶。

我怀磊块固不平,为尔作歌翻苦声。世无千金赏词赋,安得三顾求躬耕。

君才特达吾所惜,暂客风尘未为失。海雁南飞羽翮高,宛马西来汗毛赤。

君家自是山东人,将相所萃皆奇珍。著书未献明光殿,移家早住浔阳滨。

山东迢迢隔千里,不如浔阳好山水。九江翠色天边来,百叠云屏雾中起。

山有谷兮水有湫,昔人旧游今人愁。风湍云木石壁下,

三月十六日石湖书事三首

春事日以阑,暑阴正清美。
拖筇入林下,秀绿照衣袂。
卢橘梅子黄,樱桃桑椹紫。
荷依浪花颤,笋破苔色起。
风日收宿阴,物色有新意。
邻曲知我归,争来问何似!
病恼今有无?加饭日能几?
掀髯谢父老,衰雪已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