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 > 元朝 > 贝琼

已酉端午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注释

译文


端午突遇风雨天气昏沉阴暗,汨罗江上无人凭吊逝去的屈原。
盛开如火的石榴花好像也在笑话我,陶渊明即使不喝酒,也一样仰慕屈原卓然不群的清醒。

注释


端阳:端午节。
晦冥:昏暗;阴沉,昏暗气象,出自《史记.龟策列传》。
汨罗:汨罗江。
吊:凭吊,吊祭。
英灵:指屈原。
海榴:即石榴,古人以石榴传自海外,故名。
渊明:指陶渊明,东晋诗人。
独:独自。
醒:清醒。

参考资料:

1、温广义. 《历代诗人咏屈原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1982年:99—100

赏析

  诗人在端午节遇到风雨,天气昏暗,使得汨罗江上没有人祭奠屈原这位伟大的爱国者,屈原忠心为国却屡遭贬谪,怀才不遇,千年后的风雨还耽误了人们对屈原的祭奠和怀念,整个汨罗江上没有一处可以凭吊屈原英魂的地方,诗人心中不由得伤感起来,然而开放的榴花似乎在嘲笑诗人自寻烦恼,于是诗人只好自嘲的引用陶渊明的事迹,纵然陶渊明这样的纵情山水的隐士,对屈原的仰慕之情也丝毫未减。全诗在平淡的天气描写和议论中抒发情感。

  此诗起句写景,先写端午节的天气,晦冥而有风雨,借景抒情,运用风雨之景为下文抒情做铺垫,第二句兴“英灵何在”之叹,诗人想起了屈原的怀才不遇,运用屈原之典故,进而感伤身世,为屈原以及自己的怀才不遇而感到愤懑,“汨罗无处吊英灵”一句中的“无处”既对应了上文的风雨晦暝,也抒发了屈原英灵无人凭吊的伤感。

  后两句将“榴花”拟人化,一个“笑”字赋予榴花以人的情感,使得全诗生动而蕴含趣味,诗人在与榴花的交流中,借榴花之“笑”流露自己虽有才华但是不得志的情感。巧用了陶渊明的典故,运用对比的方法,表在自嘲,实指超脱自我。一个”醒“字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回味无穷。

  整首诗委婉多姿,工致含蓄,表现了诗人贝琼对自己怀才不遇的哀伤,也同时抒发虽不被赏识但仍旧洒脱的豁达精神,表达诗人对隐士人格和精神的向往。

参考资料:

1、孙正国.元代以来的端午诗词: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191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公元1369年(明太祖洪武二年)夏历五月初。诗人在端午节遇到风雨,天气昏暗,看到汨罗江上没有人祭奠屈原,心中感慨作下此诗。

参考资料:

1、孙正国.元代以来的端午诗词.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191 2、谢晨星.铁门诗人贝琼生平考.时代文学(上半月),2012(4):180-181

贝琼

[元朝]
贝琼(1314~1379)初名阙,字廷臣,一字廷琚、仲琚,又字廷珍,别号清江。约生于元成宗大德初,卒于明太祖洪武十二年,年八十余岁。贝琼从杨维桢学诗,取其长而去其短;其诗论推崇盛唐而不取法宋代熙宁、元丰诸家。文章冲融和雅,诗风温厚之中自然高秀,足以领袖一时。著有《中星考》、《清江贝先生集》、《清江稿》、《云间集》等。贝琼的诗文(309篇)

随机看看

和曾吉甫四明见寄二首

风烟浩荡甬东州,方羡公为烂漫游。
岂料连宵垂雨脚,未容杲日出云头。
扶藜登眺心应在,隐几吟哦趣更幽。
遥想乍晴须痛赏,诗成还肯寄来不。

过采石吊李白墓四首 其四 一快其以酒相忘而伤其志也

主恩朋意两殊遭,知遇无缘答寸毫。只为宫阉多气色,故藏名姓入醇醪。

试院春晚

病思萧条掩绿樽,闲坊寂历锁朱门。
故人别久难寻梦,远客愁多易断魂。
漫漫晚花吹瀼岸,离离春草上宫垣。
此生飘泊何时已,家在山阴水际村。

扈从出长安应制

分野都畿列,时乘六御均。京师旧西幸,洛道此东巡。
文物驱三统,声名走百神。龙旗萦漏夕,凤辇拂钩陈。
抚迹地灵古,游情皇鉴新。山追散马日,水忆钓鱼人。
禹食传中使,尧樽遍下臣。省方称国阜,问道识风淳。
岁晚天行吉,年丰景从亲。欢娱包历代,宇宙忽疑春。

游归来园追想主人高风恨不及见因赋二诗 其一

相门戚畹昔无邻,令代衣冠不乏人。怪底山林成独往,从渠钟鼎漫横陈。

居官政自风流在,教子空馀翰墨新。蕙帐寂寥人不见,几多花鸟怨青春。

答人吟

初春洛城梅开时,赏梅更吟梅花诗。
梅花虽开难远寄,唯寄梅诗伸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