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 > 元朝

元朝的诗文181/1380页

形式:

寄从弟贞 其二

龙作人来听读书,绛纱新剪夜窗虚。山东旧族吾家谱,白额名驹定是渠。

钓鳌台

俯瞰秦淮水,前瞻鲁泮宫。
明知倚阑者,不是钓鱼翁。
古石稜稜长,春潮脉脉通。
状元真宰相,千古一吴公。

三高祠

越国谋臣吴国雠,如何庙食此江头?扁舟载得蛾眉后,却作三江汗漫游。

题李仲宾竹二幅

可是笔端如与可,亦须胸次有东坡。
自从举世夸崔白,似觉无人识李颇。

哭方碧山前惠州同知

同宗多两岁,官学幸同门。
去夏才相别,逾旬遽□□。
□□淹逆旅,公已见曾孙。
二子言将葬,惊嗟欲断魂。

神符山乡避寇效杜少陵同谷七歌 其五

粤山云霾粤溪暝,黄雾滃滃迷四境。号狐舞蟮乘海暝,射工含沙伺人影。

有生何为随溟峤,抚掌三叹发深省。呜呼五歌兮歌怆神,巅崖无人问苦辛。

减字木兰花慢 销金菊

芳钿簇簇。曾印鲛绡裙六幅。万朵天真。我是东篱富贵人。霜寒睡起。移就浅斟鸳帐底。买断秋风。判得黄金土价同。

台湾吟 其二

相逢坐定问来航,礼意殷勤话一场。急唤侍儿街上去,捧盘款客买槟榔。

关山雪霁图

前峰后峰雪模糊,东村西村春有无。快雪时晴入佳想,况复见此关山图。

关山迢递相联属,玉洁珠光眩人目。扶桑飞上金毕逋,暗水流澌度空谷。

野桥行遇路三叉,青旗插檐沽酒家。驱驴倦客得少憩,怅望远道还咨嗟。

诗翁好事常起早,天寒秪恐梅花老。柴门时有故人来,阶下白云须用扫。

此图一日落尘寰,笔法依希荆与关。人生远游固云乐,何似在家长看山。

我本识字耕夫耳,占祥便作丰年喜。田园归隐会有时,麦饭饱餐茅屋底。

和陶渊明拟古九首 其六

天运相寻绎,世道亦如兹。王孙泣路旁,宁似开元时。

所以古达人,是心无磷缁。弁髦视轩冕,草泽去不疑。

西方有一士,与世亦久辞。介然守穷独,富贵非所思。

岂不瘁且艰,道胜心靡欺。恨无史氏笔,为君振耀之。

谁是知音者,请试弦吾诗。

忆昔三首 其三

寥寥帝王州,我翁佐其治。有亭名朝阳,青溪清且驶。

旁有筹边阁,群公集裾翠。翘翘万芰荷,雨过争旖旎。

飞觞羽书来,翕霍江上燧。峨冠极游谈,戎弁生纵恣。

予时侍其旁,侧耳听论议。翁言不见取,投劾乃谢事。

坐令百万家,解甲竖降帜。徘徊夕阳亭,晋宋政相似。

山中夜归

漫山松叶行径迷,独穿荦确幽步迟。惊风低草山虎过,寒月挂树天星垂。

泉鸣荒冢夜牢落,露洗青林光陆离。茅檐抱膝者谁子,歌阕饭牛声正悲。

葛衣公祠

江南杜宇影飘瞥,万里滇蜀啼不绝。群鸟相从羽毛折,夜夜三更口流血。

葛衣老子尔何人,十年饱啖松山雪。问之不答姓与名,仰天长啸中如结。

乞食来往金城市,补锅锯筒手皴裂。相逢河西鲁朱家,杵臼订交讵亲切。

堂上击筑堂下吟,矐目佣人泣幽咽。遗骨不归中原土,西南风至烟灰灭。

允吾古祠荐松肪,铁面梗裔陪俎列。吊客莫叹葛衣单,海枯石烂臣心热。

追和晦庵先生十梅韵

萧萧三五花,影落寒溪浅。
佳处不在多,诗兴孤山远。

上冯集贤

忠言如海胆如山,趣入金门虎鹏间。
玉笋晓班聊鹭序,紫檀春殿对龙颜。
气凌百辟星辰动,赋就三都造化开。
岂向长沙淹卖傅,淳风会见笔追还。

少林

只么西来坐面墙,更无一法付神光。少林自有吹毛物,三十六峰如剑铓。

无题和袁子英四首 其二

琼宫花发满神皋,花下吹笙紫绣袍。不学凤台秦弄玉,也歌乐府郑樱桃。

珊瑚旧梦留春枕,椒桂新香暖夜醪。辘辘羊车过别院,仰看星斗觉心劳。

峨溪晚钓

牛渚山前白鹭飞,船头坐得便无机。莺从柳絮风中听,鱼到桃花水后肥。

有梦只因怀太白,逢人多是说元晖。一壶春酒江村暮,泊在峨溪醉不归。

王修竹约观打鱼分韵得圆字

隔岸呼渔伴,轻篙破晓烟。
鸣榔舟叶聚,撒网浪花圆。
馋鹭窥高树,惊鳞过别川。
洋洋聊付物,生意自无边。

至正丙午三月廿八日自横泖迁居乌泾宋张骥院故居有林塘竹石因扁堂曰俭德园曰最间得诗凡六首 其三

无才甘在野,多懒惬行园。石露漙云气,池风损水痕。

草深眠雉子,林静习鸦孙。拟著幽居录,渔樵共讨论。

拟出塞曲 其二

早从汉捕虏,万里唯一身。军中已三年,苦乐安可陈。

但见陇底雪,不识陇头春。北风利刀剑,肌肤皆尽皴。

天王正开边,讵恤中国民。

为李仲经赋得古音琴

南城李君家有琴,越左刻字名古音。仲春为鼓越裳操,听之使我无邪心。

白日落江生夜色,飞云触石愁太阴。粤从世衰淳朴散,三光动荡相攻战。

朝歌北鄙何可听,轩辕尧舜不复见。大元德盛礼乐兴,天下民风渐丕变。

君当身佩双琼瑶,光天殿上奏云韶。凤皇雍雍鸣赤霄,五城群仙定可招。

吾皇端拱四海治,千秋万岁垂鸿猷。

题画

华盖群峰雁荡南,斜阳雨过碧于蓝。秋风八月凉堪倚,拄杖穿云看石楠。

素梅 二六

鹅州城东古梅树,鳞甲满身如老龙。
冷霜极冷欺不得,春风吹作玉玲珑。

闻盗

全吴称富庶,一水忽萧条。
稍辱君公察,焉容盗贼骄。
浦荒橐物谢,田落介虫饶。
见说塘西路,人家总被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