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 > 元朝 > 卢挚

金字经·梦中邯郸道

梦中邯郸道,又来走这遭,须不是山人索价高。时自嘲,虚名无处逃。谁惊觉,晓霜侵鬓毛。
分类标签:嘲讽人生态度

注释

译文


如今我又一次来到梦中享尽繁华富贵的邯郸道上,这绝不是因为山中人要价太高才能实现自己归隐的愿望,而是自己多年来无法逃脱功名这个虚名罢了。我也经常自己嘲讽自己。在“功名”这个问题上,又有谁能一下子惊悟觉醒,即就是到了两鬓斑白的老年,还是这样。

注释


金字经:曲牌名。
邯郸:在今河北省南部。驿:驿站。元代京官外调,往往在这里暂住,换车马。
梦中邯郸道:即“黄粱美梦”,喻指人世间的富贵终是如梦一场。
山人:隐居山中的人。
晓霜:白头发。

参考资料:

1、张根云译注.元曲三百首 精编本:商务印书馆,2015.05:第71页 2、焦文彬注译.元曲三百首注译:三秦出版社,2003年10月第2版:第30页

赏析

  “梦中邯郸道,又来走这遭”,一个“又”字点出卢挚故地重游,再次走上邯郸官道的事实。此处引用唐代传奇沈既济《枕中记》中的典故,卢生在邯郸道遇吕翁,枕着吕翁赠送的磁枕人梦,在梦中历经荣华富贵,一觉醒来却发现主人灶上的黄粱尚未蒸熟,由此领悟得失富贵不过是一场梦的道理。

  对这一典故的引用,同作者自身经历密不可分。卢挚在燕南任官之前,他曾任皇帝的侍从之臣、按察使、廉访使、翰林学士等要职,可以说是享尽了荣华富贵。此次赴任恰好经由“黄粱一梦”故事的地点,故事主人公的姓氏又与他相同,这些巧合促使他产生了过尽铅华、豁然梦醒的感觉。

  接下来“须不是”三句,承接上文,表达自己并非无归隐之心,而是无法抗拒名利的诱惑。其中“山人索价高”意为,山中人索要高价才允许作者入山归隐,联系前面“须不是”三个字来看,直白地道出他的自嘲之意:他深知并不是归隐的代价太高,而是因为“虚名无处逃”,这五个字用风趣的笔法交代了他无法归隐的原因,即功名的引诱让人无处可逃。

  “谁惊觉,晓霜侵鬓毛”两句作为结尾,将卢挚已经这把年纪还不能看开名利的自我感伤表达得淋漓尽致。“谁惊觉”三个字写出了光阴流逝之快,也写出了他蓦然回首有所感悟却无力改变现状的无可奈何。

  全曲有很明确的主题性,语句上下承接,脉络清晰,但所表达的情绪却是矛盾的。卢挚用自我嘲讽的笔法写出他在归隐和继续为官两种选择之间摇摆的心情,这在那个时代很有代表性。

参考资料:

1、陈思思,于湘婉编著.元曲鉴赏大全集 上: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09:第66页

卢挚

[元朝]
卢挚(1242-1314),字处道,一字莘老;号疏斋,又号蒿翁。元代涿郡(今河北省涿县)人。至元5年(1268)进士,任过廉访使、翰林学士。诗文与刘因姚燧齐名,世称“刘卢”、“姚卢”。与白朴马致远珠帘秀均有交往。散曲如今仅存小令。著有《疏斋集》(已佚)《文心选诀》《文章宗旨》,传世散曲一百二十首。有的写山林逸趣,有的写诗酒生活,而较多的是“怀古”,抒发对故国的怀念。今人有《卢疏斋集辑存》,《全元散曲》录存其小令。卢挚的诗文(108篇)

更多

忆秦娥(邯郸道上望丛台有感)

风萧瑟。邯郸古道伤行客。伤行客。繁华一瞬,不堪思忆。
丛台歌舞无消息。金尊玉管空尘迹。空尘迹。连天草树,暮云凝碧。

玉阆风书院偶题

塔倚翠微椽笔劲,湖吞碧落砚池宽。
天然调度谁消得,不是吟家出手难。

再呈张子五首 其四

结发事图牒,壮龄重交游。章甫不越适,明珠无暗投。

倜傥俗寡和,龌龊余耻仇。晚有二三士,相与缔绸缪。

苦痛深,苦痛深。碧潭千万丈,那个是知音。

依韵和张姑夫主簿

即今时节总堪悲,寒食仍多雨意垂。
几处垅头飘断纸,谁家碑额仆盘螭。
江湖鱼糁聊为客,儿女米团难疗饥。
即见胡尘都扫尽,张公诗思更温其。

同子充浚仲游北山夜宿觉慈院

穷年厌喧嚣,今晨惬游衍。岂伊清旷怀,直为朋知展。

指涂阳已升,入谷光未显。涉流既百折,寻山亦千转。

停策树频倚,攀林芳屡搴。路夷始出幽,山暝复凌缅。

佛庐既栖薄,僧榻聊息偃。地僻心自怡,俗远虑乃遣。

明发有佳趣,胜处将历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