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资料

鲁一同人物生平

  鲁一同先世为明末翰林,清初随吴三桂征讨云南,后“窥其有异志,挈孥而逃于 [1] 淮安之山阳,遂占籍焉。”后祖辈居安东东佃湖,所居成村,名鲁家庄(今涟水县方渡乡)。清嘉庆九年乙丑(1805年),鲁一同生于此,成年后“始迁清河(今淮安市淮阴区)”。其父长泰,字瞻岩,号特山,别署小鱼头道人。乾隆辛亥(1791年)淮郡庠生,“工书善画,闭门养素,以道自贞”,尤善绘花鸟虫鱼,世人重其画鸡,时称“鲁鸡”。

  少年鲁一同聪颖过人,幼从三姐兰仙(字灵香)识字,继又随之入塾。六岁通五音,“少长工为古文辞”,塾师徐念劬先生以孔文举(融)、杨德祖(修)相期。十三岁从巢湖杨欲仁先生学。杨字体之,别号铁梅道人,善画梅,有名于世。鲁一同侍其作画,展纸研墨,观摩学习,兴趣油然而生,又从习画,尽得其传。十七岁入山阳县学,十八岁乡试中副榜第二名(副贡生)。道光十五年乙未(1835年)中第二十名举人,时年三十二。后数应会试均不能金榜题名,然鲁一同以他的古文、诗词和墨梅在应试举子中享有盛名。

  一起参加会试的蔡姓举人偶问一同姓名,大惊说:“少时读先生文,尝恨古人不可复见,乃今先生故在也!”立即尊一同为老师。

  宝山毛岳生见一同文章,以为“七百年来,文患于柔弱,惟此能得刚健之美”。

  建宁张际亮在道光时以诗名闻全国,号称“小太白”,读一同古歌行,自以为不及。

  清末著名文士李慈铭称赞说:“通甫诗气象雄阔、浩荡之势,独往独来,传之将来,足当诗史。”

  当代著名学者钱仲联也称赞一同鸦片战争时期的《三公篇》、《读史杂感》、《重有感》等爱国诗篇“魄力沉雄,苍凉盘郁”,“嗣响杜陵”,“在道光时代,他是江苏诗坛杰出的一人。”

  曾任安徽巡抚、湖广总督的周天爵(敬修)“见其文曰,此天下大才也”。

  时任礼部侍郎的曾国藩轻车简从去馆舍拜访“问天下事”。曾对人说“淮安鲁一同若成进士,天下之幸也。”到揭榜,仍无鲁一同名。曾国藩甚“为懊丧,如失左右手”。

  鲁一同留心时务,好为激切之言。早在鸦片战争前,就对道光朝的社会矛盾有敏锐感觉和深远忧虑,与同乡潘德舆有师友之谊。

  道光十七年(1837年)林则徐赴湖广总督任,惜一同才,请他入幕,因亲老而未成行。因受到曾国藩的赏识,太平天国革命爆发后,在家乡替清河县知县吴堂谋划,抗拒太平军;又向安徽巡抚江忠源提出了先攻旁郡后打南京的战略计划。但他始终未为幕僚。

  是年秋,应邀去邳州(今邳州市)修《邳州志》。鲁所纂修的《邳州志》被推崇为名志,有“志家法程”的美誉。完成后,又应清河知县之邀在清江浦慈云寺(今淮安市市区)修《清河县志》。

  咸丰五年(1855年)归馆吴城义塾。同治二年(1863年)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