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 > 唐代 > 皇甫曾

山下泉

漾漾带山光,澄澄倒林影。
那知石上喧,却忆山中静。
分类标签:写景写水

注释

译文


轻波荡漾的水面映射出四周山色,澄澈的泉水倒映着山间林木扶疏的姿影。
不理会石上的喧闹纷乱,独自回忆着山中的静谧。

注释


漾漾:水波飘荡的样子。
山光:山的景色。

赏析

  这是一首写泉的小诗,它不是写山中的泉,而是写山下的泉。山中泉是涓涓细流,而山下泉则常常已汇流成小潭。依傍山麓,不免倒映出山光林影。诗就是从描写这水中的倒影开始的。

  “漾漾带山光,澄澄倒林影。”写轻波荡漾的水面,反射著四周景物的色彩,或草木之幽绿,或岩石之沉黑,总之是那山的色调。而在那山的基色上又映出林木扶疏的姿影,因为泉水清冽,诗人用了一个“倒”字来写林影,十分生动,而且涵义丰富,既可以指水中之影如林木倒伏水面,又可以表示水中之影与实物之形的正反颠倒,体物入微,极其简练而富有情趣。

  “那知石上喧”转写声,并进而寄托一时的感兴。泉由山中流到山下,在石上激起喧响,这本是自然之理,也是泉流的最后归宿。然而诗人却设想,这种喧响的嘈杂会让它怀念起在山中时的安静。这里“却忆山中静”的“忆”字有的版本作“益”,如果是“益”那么就是一种以动写静的反衬表现。仔细玩味,我觉得还是“忆”于义为长。诗人生活在大历年代,当时战乱初平,满目疮痍,社会现实令人失望。于是在当时人的心理上都弥漫着一重消极隐退的情绪,常常是身入仕途,心却萦系在江湖之上、山林之间。这首诗实际上就表现了那种典型的心态。诗人起先是渴望立功扬名、一意进取的,可当仕宦生活饱经忧患之后,他转而怀念起未出仕的清闲了。“那知石上喧,却忆山中静”。诗人借助于移情手法,将自己的内心活动投射到外物上去,使客观外物泉成了自己心灵的外化和表现。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在中国古代诗人眼中,山水从来就不是一个纯粹客观的审美对象,它同时是诗人主体的投射和外化。诗人观赏山水,同时也就是在观照自我,他在物我之间寻求一种沟通和交流,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皇甫曾这首小诗篇幅虽短,同样也体现了这种精神。

皇甫曾

[唐代]
皇甫曾(约公元七五六年前后在世)字孝常,润州丹阳人,皇甫冉之弟。生卒年均不详,约唐玄宗天宝末前后在世。天宝十二年(公元七五三年)杨儇榜进士,德宗贞元元年(785)卒。工诗,出王维之门,与兄名望相亚,高仲武称其诗“体制清洁,华不胜文”(《中兴间气集》卷下),时人以比张载张协、景阳、孟阳。历官侍御史。后坐事贬舒州司马,移阳翟令。《全唐诗》存诗1卷,《全唐诗外编》补诗2首,《唐才子传》传于世。皇甫曾的诗文(57篇)

随机看看

伊犁纪事诗四十三首 其二

橐笔频年上玉墀,虎贲三百笑舒迟。书生亦有伸眉日,独跨长刀万里驰。

喜雨口号呈陈守伯固十二首

雨后郊原小杖藜,行人相语各伸眉。
即今极目如云稼,曾是蝗虫盖地皮。

赠吴晦叔雪峰造金刚

执金刚神安法界,塑之年深亦复坏。
居士有力如金刚,一念成就金刚王。
魔尘不飞佛日光,门外人趋选佛场。

梅雪斋为紫霄宫杨逢宾题

雪树生香满佩巾,紫霄最上集仙真。苔荒鹤迹浑无路,花暗笙声不见人。

瑶圃月寒通白晓,丹台云暖驻长春。莫教流水山前去,恐似桃源客问津。

述言

经营百尺构,抡才须豫章。
驱驰万里道,驾驭必乘黄。
君看樗枥姿,壅肿诚匪良。
驽骀但刍秣,不可以服箱。
工师与从御,取舍当审将。

春送禅师归闽中

春色满三湘,送师还故乡。穿霞逢黑yU,乞食得红姜。
大化宗门辟,孤禅海树凉。傥为新句偈,寄我亦何妨。